每天3分鐘,了解真實的曾國藩!
圈子和命運的關系,晚清名臣曾國藩在他34歲的時候,就解釋得非常清楚了,其答案是:圈子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從曾國的發迹軌迹來看,他是進入軍機首輔大臣穆彰阿的圈子後,才獲得了升遷,才在官場上立足。圈子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曾國藩為何改變了?這不是自相沖突嗎?

關于曾國藩混圈子的方法,會打破你的認知,也會讓你恍然大悟:原來,混圈子還有條件!
我們先來看曾國藩所了解的圈子: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九月十九日,曾國藩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就談到了圈子的問題,曾國藩在信中寫道:
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禦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則雖日與堯舜禹湯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
這段話非常尖銳,令人振聾發聩,為了友善大家了解,我們翻譯一下:
如果我要學孔子、孟子一樣做一個聖人,那就日夜孜孜不倦,像孔孟一樣學習,誰能抵擋得住?如果自己不立志,那麼,即使天天與堯、舜、禹、湯住在一起,依舊他是他,我是我,與我有什麼關系呢?
這段話說的就是圈子的問題,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你自己就是一個圈子,如果你能像孔子、孟子一樣成為聖人,你就成為圈子的核心了。
第二、混圈子都有一個前提條件:立志,否則,任何圈子都不能改變一個的命運。曾國藩舉了堯、舜、禹、湯的例子,這是一個比喻,其意思是賢明的君主和皇帝。按照曾國藩的話來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跟誰在一起都沒有用,即使是跟随皇帝。
此時的曾國藩,在穆彰阿的推薦和保舉下,職位是翰林院從五品侍講,成了道光皇帝身邊的近臣,深得皇上賞識。
曾國藩能獲得升遷,是因為圈子發生了重大變化後,才有了切身體會。那麼,曾國藩又是如何利用圈子的呢?
曾國藩混圈子的方法,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
一是立下了終生之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1年),也就是曾國藩進入官場的第二年,他給自己立下了一個在常人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的志向,做一個内聖外王的人。
當時,曾國藩接觸到了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傳習錄》後,就感覺到眼前一亮,也立志做聖人。正是如此,曾國藩的學習非常刻苦,他不斷通過讀書、記日記等方式,來修正自己身上的不足,學識、能力、修養等綜合素質提升非常快,認識的人越來越多。
二是要有真本領。在任何一個人脈圈子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取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曾國藩通過師生關系進入穆彰阿的圈子中後,也并不是立即就得到穆彰阿的提攜。
穆彰阿是一個權傾天下的大人物,他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要想從他的門下脫穎而出,必須要得到他的賞識。曾國藩确實是一個有本領的人,不僅他的文章、書法在翰林院屈指可數,他對古字畫的鑒定水準,也是一絕。
穆彰阿也是一個文人,喜歡附庸風雅,尤其喜歡收藏古字畫,可是,他的鑒定水準有點欠缺,而曾國藩恰好彌補了穆彰阿的不足,是以,但凡他得到一些古字畫的時候,就必定請曾國藩去給他鑒定把關。曾國藩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響,恪守“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對穆彰阿十分尊重,有求必應,讓穆彰阿越發喜歡他。
不要說在清朝,在任何一個朝代,如果能得到一個宰輔的賞識,能不平步青雲嗎?
從曾國藩在官場上混圈子的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圈子本身并不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是,當你有了志向,有了真才實學這兩個前提後,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僅能順利進入各種圈子中,也能得到他人的賞識了。這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要想靠圈子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你得先做好準備,不是嗎?
作者:客多(本名田建中,媒體人、曆史文化研究者,著有《曾國藩心學》、《曾國藩官場營銷學》、《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曾國藩權謀術》等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我,去“專欄”中訂閱)。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曾國藩年譜》、《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