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大概是事实。

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其实也不怎么值钱,冒充价值不大。
西汉的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在位的最后一年,下过一道诏书,提到这么一个数据:“惟宗室子皆太祖高皇帝子孙及兄弟吴顷、楚元之后,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西汉两百年间,刘邦兄弟三人的后代,已经在十万人以上。到东汉末刘备生活的年代,又是将将两百年过去,这个人数就更加惊人了。
这样庞大的群体,不可能都给予特权。1971年出土的甘谷汉简,是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宗正府卿发布的维护宗室特权的文书,其中说到:
宗室蕃诸侯:五属内,居国界,有罪请;五属外,便以法令治;流客虽五属内,不得行复除。
大概意思是,五服之内的宗室(和当今皇帝同一个高祖父),可以不必服徭役,有罪该怎么判处,要请示朝廷;五服之外,有罪就依法审理。而且,享有特权的,仅限于留在封国内的。一旦搬迁到其他地方,那就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东汉皇帝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所以刘备和汉献帝的关系,不是出没出五服的问题,而是早就不知道疏远到哪里去了。
宗室还剩下来的好处,就是碰到大喜事皇帝给天下百姓发东西的时候,可以稍微多拿点。
总而言之,刘备是东汉社会里几十万汉室宗亲里普普通通的一个。同时代的人里,地位也高,德行也好,能力也优秀,和皇帝血缘还相对亲近的汉室宗亲,有担任过宗正、幽州牧、大司马等职务的刘虞,所以袁绍想找个人取代汉献帝,想到的就是他。另外,血统和刘备同样疏远,但家族权力传承得比较好,因此地位也要高得多的人物:如鲁恭王刘余的后代益州牧刘焉、荆州牧刘表,齐王刘肥的后代兖州刺史刘岱,扬州刺史刘繇。
论出身,这些人都不是刘备可比的。
但刘备的地位也不是特别卑微。
刘备的祖上,“世仕州郡”,都还是在地方上做官的。朝廷大员、世家大族的视角往下看,觉得平平无奇,但对平民百姓来说,还是要仰望的。
刘备的爷爷刘雄举孝廉,做过县令,但父亲刘弘死得早,这才导致了刘备小时候要和妈妈一起编草席打草鞋。
但家族的作用,很快就发挥出来了。
刘备有个同宗叔父刘元起,特别看好刘备,经常资助他。刘元起给自己儿子多少钱,就给刘备多少钱。他老婆受不了,刘元起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刘备被看作了宗族的希望。
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宗族始终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组织,为什么经常有秦皇汉武这样强势的皇帝想要摧毁宗族势力,宗族却总能死灰复燃。
宗族抗风险的能力,确实比孤立的小家庭强太多了。小家庭失去顶梁柱,有宗族提供资助;小家庭觉得自己的儿子不够优秀,可以发掘同宗的孩子一样培养。
一直到读民国学者的回忆录,我们还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故事。
刘邦、刘秀的事业,都很依赖在家乡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刘邦出身不高,不过那正是一个传统的社会组织被秦始皇摧毁,草莽英雄风云际会的时代;刘秀打天下的时候,出身卑微的人机会就很少了,而且刘秀家本来就是南阳豪强。前面也有回答提到过。
刘备生活的这个时代,比两汉之际更讲究门阀宗族的势力,刘备出身的社会层级,比他祖宗刘邦好点但是有限。跟刘秀家就完全不能比了。
刘备的成就实际上是最不可思议的。
你说刘备不行吧,他是汉室宗亲,虽然是前汉的。而且他的老师是卢植,这是汉末的经学大师,换言之,刘备是有正经文凭的。而且刘备的同学里也有公孙瓒这种辽东豪族。
但是你看刘备的对手是谁。
袁本初,四世三公,天下仲姓,早年就是士族领袖。
袁公路,四世三公,天下仲姓,袁家嫡子。
曹孟德,他爷爷是大长秋,他爹是太尉,他自家是谯郡大族。
孙坚,江东悍匪,乌程侯。
孔融,孔子后人,汉末几大吹逼高手之一。
就算是他的同学公孙瓒,那也是辽西公孙家,而且人家老丈人是太守。
刘备了,织席贩履,跟一个卖猪婆的以及一个杀人犯混一起。
这怎么看怎么不像龙傲天人设吧。
但人家愣是一步一步绍兴汉祚。最后承汉祚于西南。
硬生生把死挺了的大汉又给续上了。虽然这个大汉只有一部分。且长期被蔑称为蜀。
但人家从始至终都是汉宜城亭侯→汉汉中王→汉天子→嗝屁了的汉天子·列祖昭烈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