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
于今年5月起正式施行,
其中对电动车停放和充电
做出明确规范。
电动车仍是当下不少居民
主要出行工具,
而老小区空间捉襟见肘,
如何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又如何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充电服务?
静安区大宁路街道540弄居民区通过
“智能车库”的打造,
将电动车“请”出楼道,
让“飞线充电”逐渐成为过去式。
走进静安区大宁路街道540弄居民区,3米左右的小型充电车棚内,数十辆电动车整齐地停放着。来到智能车库门前,掏出智能ic卡,“嘀”地一声,铁门应声开启,进入车库,监控探头、烟感报警器、灭火器等安全设备一应俱全,停车位设置整齐有序。
据悉,自2018年美丽家园项目以来,在大宁路街道的指导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齐心合力,开展“出楼进库”“撤线进棚”行动,解决居民电动车停车、充电的老大难问题,将小区内原有的5个非机动车库升级为“智能车库”,新建23个小型充电车棚,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停车、充电服务,杜绝“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
一起来看看
他们是如何做的吧~
电动车乱象丛生
在静安区大宁路街道540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婷婷的记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小区里几乎每栋楼都存在着“飞线充电”,一根根电线从楼上伸下来,仿佛进入“盘丝洞”,楼道口挤满了电动车,既影响小区美观,又存在引发火灾的隐患。
“由于当初开发商的历史遗留问题,部分车库管理员私自搭建房屋用于长时居住,原本的非机动车库逐渐变成了‘仓库’,不仅占用停车资源,还存在安全隐患。”周书记说道。车库不够停,小区内可利用的通道空间也已全部被机动车占满,电动车停车、充电难问题确实存在,“车进楼道”“飞线充电”似乎也是居民们的无奈之举。
三驾马车研讨非机动车综合治理问题
旧车库华丽“变身”
为满足居民停车、充电的需求,在居民区党总支的领导下,居委会决定采取行动,将非机动车库内的无关物品和人员“请”出车库。
然而,多次上门教育劝说效果都不理想,41号车库的曹师傅告诉周书记:“住在车库也实属无奈,房东不打算续租了,还没找好下一家,而且我平时帮居民修锁配钥匙也需要这个门面。”了解到曹师傅的苦恼后,周书记立即为曹师傅想办法解难题,一边调动各方资源,为曹师傅寻找合适的住处;另一边,考虑到居民确实有修锁配钥匙等需求,而小区周边也没有这类服务,便在保安室旁开设了“便民服务点”,让曹师傅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工作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曹师傅高兴地说道。工作稳定后,曹师傅还化身小区的义务安全员,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一起守护家园。
此外,居委会还联系物业公司,动员车库管理员们尽可能地“转岗”,解决他们的生计难题,渐渐地,原本住在车库的几十名人员全部搬出了车库。紧接着,街道牵头开展联合整治,将非机动车库内原先居住区域全部拆除、恢复原貌,腾出了约300平方米的停车资源。
整治前
整治后
智能设备齐上岗
停车需求初步满足后,街道还请专业公司为5个非机动车库新装了154个智能充电桩,改造后的非机动车库摇身一变成为“智能车库”。你瞧,墙上这方方正正的盒子便是“智能充电桩”,左侧闪烁的红色数字对应下方插座,按下与插座对应的编号按钮,便可给电动车充电,考虑到小区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这个充电桩还支持投币或刷充值卡支付!
另外,在街道非机动车棚(库)改造补贴的激励下,业委会为小区内738平方米非机动车库进行消防安全改造,新安装了门禁、简易喷淋、烟感报警器等消防器材。你看车棚上方还安装了“火眼金睛”,别看这几个不起眼的摄像头,一旦发生火灾,他立刻报警并将火灾画面传输到物业手机上,火灾处理分秒必达。
正在车库停车的老伯说:“这里不仅方便安全,而且还不收管理费,我们都愿意来这里停车充电!”为方便离车库较远的居民充电,在周书记的提议下,居委会还在小区内安装了23个小型充电车棚,实现电动车停放、充电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小型充电车棚
“飞线充电”终得解
周书记说:“电动车整治工作一直是小区治理的重难点,在今年施行的《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电动车在门厅、共用走道、楼梯间、楼道等共用部位停放、充电。禁令之下,大家对电动车停放和充电规范的意识越来越强,保安纷纷化身‘社区交警’,居民则变成‘朝阳群众’,看见有车主在外充电的,都会立即制止,对多次提醒仍不改正的还会贴单提醒。”此外,居委会还利用小区宣传栏、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普及电动车火灾防范常识,逐门逐户发放安全告知书,定期清理小区内“僵尸车”等,疏堵结合,大力整治电动车乱象。在这样的管理下,现在电动车进楼的现象大为改善,偶尔有在小区内临时停一下的,也会让他们停到车库里去。
接下来,街道在深化宣传教育的基础上,会继续武装“智慧大脑”,探索用科技手段及时发现违规充电现象,“雷达”探测电瓶入户充电、飞线充电,解决违规充电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