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位中师生的40年教育生涯

作者:小桔灯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张可利老师的文章《耕云播雨四十载,一生只为一事来——我的教育生涯四部曲》 。《中师生》公众号正在筹备《中师生》公众号纸质版的编辑,并进行《中师千校文集:我和中师学校》系列图书征稿工作,欢迎中师生提供有关中师学校生活、学习文章。并诚邀加入编委会。】

一位中师生的40年教育生涯

原题:耕云播雨四十载,一生只为一事来——我的教育生涯四部曲

作者:张可利

师范毕业那年,我还未满十九岁,被分配到我的母校——汉阳县军山中学任教。

从此,开始了我长达四十年的教育生涯。

初为人师站稳脚。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刚刚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由于大学招生比例的限制,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以后,被录取到汉阳师范学校就读。

虽然是中等师范学校,但是开设的全部是大学专科课程,而且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能够在参加工作时“提锅上灶”。

80年代初期,各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是普遍现象。在民办、代课老师包打天下的时候,我们这些“科班”师范毕业生,成了中小学校的“宝贝疙瘩”,在各科教学中充当“多面手”,随时作为“救火队员、主力战将”顶上去。

在这种背景下,我刚从事教育工作的前三年,先后担任过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另外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财务会计等其他工作。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考试成绩优异,积极要求进步,1985年6月,我成为数名年轻教师中唯一的中共党员。

当年9月10日是全国教师第一个教师节,在汉阳县政府首届教师节表彰会上,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当年尊师重教氛围浓烈,毗邻学校友好合作单位的湖北省军山少管所,还为每一位教职员工赠送了一条床单(价值15元左右,相当于我们当时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并且邀请我们共进晚餐,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对友好合作单位领导表示了真诚的答谢。

1984年春季,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马绪龙关切地跟我说:“你现在刚刚教书不久,今后的路还很长,必须确定一门专任学科作为你的终身职业”。

当时学校的师资情况,最缺的是语文教师,我也懂得“学有所长,教有所专”的道理,虽然师范学的是理科,但是我一贯感兴趣的却是语文。

1985年全省成人高考,我考上了武汉教育学院中文专科,开始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1989年通过成人高考“专升本”,进入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进修本科。

此后,学校一直安排我担任语文教师。

1985年秋季,我担任初三年级文科组长兼班主任。

那时我的妻子正身怀有孕,我们小两口住在一个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平房里。

为了让毕业班的学生安心学习,我耐心做好妻子的工作,把班上家庭困难、成绩优异的刘武华、李晓两位同学安排到我家里居住。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学习特别刻苦,下了晚自习还赖在教室学习不肯离开。

记得在三九寒冬的深更半夜,我经常从被窝里爬出来,仅穿一条秋裤再披上棉大衣,强行去关掉教室里的电灯,反复催促同学们尽快回寝室入睡。

那一届初三,我们班的郑大庆同学以603分获得中考状元。

青春热血洒职教。

在母校工作了六年以后,我于1987年9月因为夫妻分居,调到相邻的汉南区职业培训中心工作,担任高中语文教学以及师训班《语文教材教法》教学工作,并兼任学校政教处副主任。

职高的学生文化课成绩稍微差一点,但是他们懂礼貌、有个性、讲感情。

由于师生之间年龄相差不大,学生们敢跟年轻老师开玩笑。

有个别女学生向我推荐岑凯伦的言情小说《爱情变奏曲》,还有女同学跟老师讨论“宝黛初会”的似曾相识与一见钟情。

有个年轻男老师因为姓彭,书生气很浓而且性格有点迂腐,顽皮的学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小脚盆”。

还有大胆的女生黄xx问老师“你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呀?”、“老师出去进修这么久都不回来,是不是乐不思蜀啊?”……

师训班的学员都是本区各小学的骨干教师,他们一般年纪都比我大,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由于彼此年龄比较接近,我们之间很快成为朋友,学员们亲切地称呼我是“小张老师”。

有个年轻女教师 liu,是从新疆调回来的,打扮得花枝招展,能歌善舞,开朗大方,说起话来简直是风情万种。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语文教学和现实生活深入浅出,讲课娓娓道来,教态亲切自然,她常常在课间休息之际,走到讲台前夸奖我“小张老师,学员们都说你的课讲得不错”。

人到中年拼命干。

1994年9月,我因为工作原因调到纱帽中学工作,这是一所刚刚开办不久的区直单设初中。

刚开始来这个学校工作的六年时间,我连续担任了两届学生的“大循环”(从初一教到初三)。

第一届学生是本年级最差的班级,尖子少差生多,我在蹲点领导的带领下,召集本班几位任课教师进行“会诊式”研讨,团结一致“撸起袖子加油干”,到中考的时候我们班与其他班不相上下。第二届初三,我们所带的班李骥同学获得全区“中考状元”称号。

此后,我先后担任年级组长、教务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在学校创办“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的过程中,我不舍昼夜、牺牲休假,为学校创建工作积累了大量文字材料,得到了市、区教育局的充分认可。

1997年10月,我通过书面考试、专家评审被武汉市人事局认定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2002年12月,通过同样的方式被市人事局认定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2004年春季,我邀约了本校三位教师(肖、邝、杨)一起,报考了高中教师资格认定并一次性通过。

2005年11月,因为汉南一中某老年教师突发脑溢血,我作为“救火队员”被紧急调到该校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万万没想到这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一下子派上了用场。

在汉南一中工作的十年中,我先后担任过年级副主任、教科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第四党支部书记等职务。

2010年5月,在专业技术人员首次岗位设置中,我全面负责汉南一中岗位设置的方案制定、人员分类、岗位初评等工作,按照文件规定和本人具备的条件,我被认定为“专业技术六级岗位”,享受相当比副处级公务员略高的经济待遇。

2013年,在学校迎接“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高中”复评验收的过程中,我作为资料组主要负责人,组织大家去汉阳一中观摩学习,并且按照复评验收的要求,编写了100盒迎检资料(另有电子档案),资料规范详实,有政策高度,有思想深度,有实践力度,有可复制的经验与做法,得到了省教育督导室专家一致好评。

天命之年进机关。

2014年春季,我被借调到区教育局党办工作。

进入区教育局机关以后,我先后从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资料整理” 、“全区教师人事档案清理” 、“精准扶贫资料宣传信息” 等工作。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区教育局接受了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委)下达的“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料整理任务,我是资料建设的主要责任人。

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我们搜集了全区各中小学、各部委办局的资料,编撰成册以后在市文明委“一炮打响”,不像其他单位多次“打板子”退回。

2015年2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上,武汉市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区教育局局长林伟同志被武汉市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我也得到局长和书记的高度称赞。2015年3月初,局党委安排我协助清理全区教职工人事档案,重点清查教职员工和党员干部的“三龄”(党龄、工龄、年龄)、“两历”(学历、经历)、“一身份”(干部身份),以及任职时间,起点学历,工作异动,学历提升,职务晋升等情况,前后历时三个多月。

2015年下半年,局党委安排我协助精准扶贫工作,具体负责制定方案,起草文件,组织会议,编印资料,信息报送,工作总结等,本人前后协助扶贫工作共有一年半时间,会同扶贫工作队经常到扶贫点——邓南街窑头村,实地考察贫困农户的家庭情况,商讨解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其间撰写的文字材料达60余万字,编印《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教育局精准扶贫工作资料汇编》共4册,被区扶贫办作为资料范本在全区推广,年底参加市教育局精准扶贫考核,得到市局领导的高度评价,《长江日报》曾两次采用我们的纪实报道,区教育局精准扶贫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通报表彰。

2016年2月,开发区与汉南区两地教育局整合以后,我被分配到招考办从事中考招生工作。

汉南区是武汉市新城区,开发区是武汉市中心城区,虽然两区在行政上托管实施一体化发展,但在招生体制上仍存在“一区两制”的现状。因此,中考报名、招生录取工作必须按照两个区域不同的政策分别进行,这无疑给我们的中招工作带来了难度。

此外,现行中招管理的全过程都是在网络平台下进行,因此中招工作人员必须全面吃透中考招生政策,确保每一个数据准确无误,让每一位家长和学生满意。2017年初,局领导安排我独立负责中考招生工作。

本人自接手中考工作以来,勤学好问,大胆尝试,能够熟练操作招生平台的每一步程序,中招工作做到上报数据精准,工作主动细致,信访回复严谨。

中招管理工作做到“三个到位”,即时间节点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指导落实到位。

为方便开发区初中和高中学校办事,本人每年多次去开发区学校,现场办理招生考试有关事务。到了2019年8月,我们招考办迎来了一位新领导——纱帽中学原校长王朝敏。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理,招考办的价值地位迅速提升,招考办的职责功能全面恢复,与全区各中学、教育局各科室、市招办各处室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与区招考委各成员单位保持顺畅的沟通与配合。

民主式的作风,人性化的管理,使招考办工作人员心齐气顺,大家尽心尽责,齐心协力,安全有序地组织高考、中考、学考以及各种考试,出色地完成了区教育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应该说,在区招办工作这三年,是我40年工作中最愉悦的时期,也是人的价值得到最好体现的时期。

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年国庆节过后,我就到了“及格”的年龄,自然就要告老还乡哟!

在此,回首四十年的人生四个阶段五个单位的工作历程,不禁感慨万千。

从深藏龙克山中的汉阳师范出发,到繁华小镇旁的军山中学,再到水乡学府汉南职业培训中心,最后落脚于美丽纱帽山旁的纱帽中学、汉南一中、局机关,一路沿着长江从东向西逆流而上,遍尝酸甜苦辣,弓耕家国教育,如江水行舟,奋搏向前,不负初心,一步一歌。遂赋打油小诗两首自勉:

岁在甲子堪回首,一支粉笔写春秋。教书育人四部曲,只把清风明月留!

又曰:

二九华年入教坛,耕云播雨四十载,赢得桃李满天下,一生只为一事来。

一位中师生的40年教育生涯

作者简介:张可利,现供职于武汉经开区教育局,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