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圣的六字评将法,司马错占“知、能、功、奇、慧”五字,是五星将军
大圣评将的六星标准:义、知、能、功、奇、慧
司马错
义
知★
能★
功★
奇★
慧★
《史记·张仪列传》里有一段君前辩论,精彩无比。
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国告急。秦惠王想出动军队讨伐。又认为道路艰险狭窄不容易到达。这时韩国又来侵犯。秦惠王要先攻打韩国,然后再讨伐蜀国,恐怕有所不利。要先攻打蜀,又怕韩国偷袭。就此,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不休。
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先攻韩,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相亲,与楚国友好。然后进军三川,堵截什谷的隘口,占领屯留的要道,逼近周的土地。周王自己知道没有办法挽救,一定会献出传国的九鼎宝器。辖制着周天子,号令天下。天下各国没有敢不听从的。这是统一天下的大业啊!蜀是像西戎一样的落后民族,攻打他们,军队疲惫、百姓劳苦也不能够扬名天下,夺取了他们的土地也得不到实际的好处。我听说追求名位的人要到官场,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场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官场市场,舍弃他们而去争落后地区,这离帝王的功业也就太远了。
司马错说:要使国家富强的人一定要开拓他的疆土,要使军队强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这些条件具备了,帝王大业水到渠成。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小国。却是落后民族的首领。已经发生了类似夏桀商纣的祸乱。出动秦国强大的军队去攻打它,就好像让豺狼去驱赶羊群一样。占领了它,它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军队用不着损兵折将他们就已经屈服了。攻克一个国家,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残暴。把它们的全部财富拿来,天下不认为我们贪婪。还能享有禁止暴乱的好名声。而攻打韩国,挟持天子,是很坏的名声,还未必就能得到好处,还得到不义的丑名。那就很危险了。周王王知道自己要输掉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将会失去三川,必将通力合谋,依靠齐国和赵国的力量,与楚国魏国谋求和解。如果他们把九鼎宝器送给楚国,把土地让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说的危险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国。
惠王说:说的好!我听您的。于是出兵讨伐蜀国,平定了蜀,贬谪蜀王为蜀侯。派遣陈庄出任宰相。蜀国归秦国后,秦国因此更加强大、富足,更加轻视其他诸侯了 。
单就这场辩论及其后被验证的结果,司马错就比张仪高一万倍。可惜在后世的名声,张仪比司马错大太多。太史公在《史记》中单为张仪列传却未给司马错列传。好在人们在张仪列传里看到的却是司马错的高明。
司马错的厉害还在于,他不仅是个能够在朝堂挥斥方遒的战略家,还是一个能直接指挥军队上一线的战术家。在同张仪的争论获得秦惠王支持后,司马错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出兵攻打蜀国,与蜀国军队在葭萌交战。随后灭亡了蜀国 ,将蜀王贬号为蜀侯,而任命陈庄出任蜀国相国。秦国吞并蜀国以后,骤然更加富庶和强盛。
秦武王元年,因陈庄背叛秦国,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地之乱,甘茂诛杀陈庄。
秦昭襄王六年,被派到蜀国担任蜀地郡守、蜀侯的秦国王子公子煇反叛秦国,司马错率军讨伐,诛杀公子煇以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平定蜀地之乱。
秦昭襄王十二年,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襄城。昭襄王十六年再次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轵地。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邓地。昭襄王二十一年,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的河内,魏国献出安邑给秦国以求和。
昭襄王二十七年,司马错从蜀地进攻楚国的黔中郡,夺取楚国黔中郡,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给秦国。从蜀地进攻楚国,既显示了司马错当初力主伐蜀的深远意义,也显示了司马错兵出诡道的将才。
可以说,在秦一统六国的战略中,司马错无论是功劳,还是为将的实绩,都不亚于秦国的任何一位将军。是个被历史低估了的人物。
还有一个未确认的说法,认为战国时著名的秦锐士是司马错主持训练的。荀况所著《荀子》中有“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之说,对战国时战力强大的几支精兵做了评价。用精选、精练、高待遇方式练精兵之法由吴起在魏国首创,魏武卒率先在天下闻名。如果秦锐士如果真是司马错所练,那司马错在将军中的排位更要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