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迟小秋: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

作者:一娱一乐一八卦

少年时的她,生长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个偏僻山村的农家,从小受喜欢文艺的父母影响,能歌善舞的她自幼便是村里的“小文艺骨干”。11岁时,以前只听过“样板戏”的她背着爹妈考进了正在招生的阜新戏校,从此踏上了这条充满鲜花也饱含艰辛的艺术道路。

迟小秋: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

在戏校时,迟小秋是全班嗓子最好的,校长老师都把她重点培养。迟小秋说:“当时对我实行双轨政策,让我文戏武戏同时发展,上午下午都要练。就连别人放假回家,老师也把我留下来连吃两三个月的小灶。那个时候岁数小,想家想我妈我弟,心里很煎熬,也会掉眼泪。但是农村孩子自小立事早,我就像个小大人一样懂事儿,知道努力,咬着牙坚持,再怎么苦,也从来没后悔过。”

迟小秋从小练功就比别人勤奋,常年如一日坚持每天比别人早起半小时,早晨五点就起来吊嗓子练功;练倒立拿大顶时,她和其他人较劲儿,比谁时间长,等到站起来时,眼睛里全是血丝。“现在我们在排《荒山泪》的时候,年轻演员惊讶我的水袖和圆场怎么这么好,我跟他们说,是因为我小时候跑圆场的基本功就特别扎实,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练就四十分钟,全身都湿透了。这样艰苦的过程,如今就全是身上的本事了。”

迟小秋还记得,自己上戏校时,每次回家父母给十元、十五元生活费,她几乎都没花,等到毕业时攒了200多元。“我后来到上海学习程派,花了124元买了一个砖头大的小录音机,天天用它听录音带学戏,后来都听烂了。”

迟小秋: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

迟小秋19岁时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第一个重大转折点。她第一次登上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了《锁麟囊》,她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们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刮目相看,迟小秋也一举夺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荣获此项殊荣的最年轻的演员。

“那个时候,我便装走在大街上,都有观众认出我来,找我签名合影。我到哈尔滨演出,连演12场爆满,下雨天排队买票的观众让路上都堵车了。”

迟小秋也经历过戏曲不景气的时期,很多同行改了行,“我们剧团不景气到连电都没有了,我每天点着蜡去剧团排练。那个时候我也很失落。

周围很多人谈恋爱成家,王吟秋老师跟我说:‘你三十岁之前不要着急成家。’于是每天练毛笔字修身养性,没有浪费自己的时间。虽然周围没有艺术氛围,但我从没动摇过继续从事京剧艺术的信念。后来调到沈阳,我和朱强又排了《梁祝》好几出戏。希望让程派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迟小秋: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

不惑之年时,已为人妻母的迟小秋来到北京,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很多人觉得我扮相都比以前好看了,还以为我整容了。其实我就是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回去对着录像纠正自己的毛病,提高自己的艺术。”

如今,程派艺术再次广受欢迎,迟小秋也一直活跃在舞台。“每年都会有好几十场演出,就《锁麟囊》这个戏,我都演了一千多场了。”迟小秋说,“到今天,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无论是在大剧院的舞台上,还是在乡下户外的野台子上,我从来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演员,要有自己的品德和境界。这也都是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

迟小秋:我可以对着良心说,这么多年,我从没有一场演出偷过懒

师傅跟我提过两点要求:一是有了成绩不许骄傲;二是要平易近人,别摆明星架子,要对得起观众,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这么些年,我一直记着他老人家的话,也一直按着他老人家的教诲在做,以后还要继续做下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