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文旅频道
【环球网文旅特约作者 张桂守】庚子冬春之际,突如其来之疫情禁足李建春先生居家。读书时见“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句生发尝试之念。故针对疫情传播来源于“蝙蝠”一说,遂思考风月同天之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之话题。借《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芥子园画传》《三希堂画宝》诸典籍,参元明清诸家画稿,边学、边摹、边创作。连续一百天,每天以一种动物,作一首诗,并用书画作品表现出来,形成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抗疫日课/保护野生动物百帧题诗画》。
题诗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关于题画诗,多出自文人画,亦称“士大夫写意画”,有着特殊的审美标准:画美、书工、诗妙,是一种画中蕴含着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文心、诗情、画意三个特征。
【题诗】 迎福图
福字滥觞蝙蝠延,
殿堂庙宇置中天。
愚人负义陷饕餮,
因果报应难过年。
李建春先生在今年初疫情期间,连续一百天独立完成了以野生动物为体裁的集诗、书、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作品。其可贵之处还在于他的文化视野中视角的独特性。他以诗、书、画形式表现了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关心、关注,从文化视角去看,不仅体现了社会文化形态,更触及到人的更深处的文化心理。
其一,以诗入画的意境之美。诗是无形画,诗传画中意。诗与画是文学和美术两个范畴,诗为语言艺术,赋予画作以情感与意境;画为视觉艺术,体现了诗中情感与意境。唐代大诗人王维是“以诗入画”的开创者,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李建春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之上,围绕诗与画在精神层面与意境上做了有机的融合。如《鹤》:“小溪频蹙问山峰,长叹知音总不逢。忽见岸边双白鹤,无言相伴一青松。”这是一幅描写溪边松鹤为伴的画面。通过画的展现与诗的诠释,既反映了静态的溪水、山峰、青松、双鹤,又传递出了溪水向山峰低吟倾述的声音,使静止无声的画面活了起来。又如《雪豹》:“一斑何以见全豹,四海有谁持捷速?万顷波澜犹咫书,满天风雨不胜服。”画面空间是有限的,但诗的想象不会受画面的限制,诗人通过“一斑”与“四海”、“万顷”与“满天”的对比,把一只神勇、雄猛、快捷的豹子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的情思和遐想犹如庄子《人间世》所表达的“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的艺术意境。
其二,以典入画的镜鉴之美。画为诗“写形”,诗为画“达意”。画是有形诗,画写物外形。李建春运用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引经据典,化画境为诗境,不仅赋予了动物人格化情感,是每个动物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可爱,也成为人类反观、借鉴的一面镜子。题画诗《黑翅长脚鹬》:“鹬蚌相争渔者利,蛟龙得水主人危?听涛观海问今昔,成败兴衰眨眼眉。”“鹬蚌相争”典出《战国策·燕策》,诗人借“鹬蚌相争”寓言告诉人们: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蛟龙得水”典出《管子·形势》。比喻有才能的人总有获得施展的机会。题画诗《鹿鸣》是根据《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境而作:“小溪鹿饮衔芝中,食野之苹树缀红。静候嘉宾芳草聚,呦呦一曲醉春梦。”看着画面,读着题画诗,一幅远古、悠扬、旷野、恬静的田园风光展现在眼前。题画诗《鼍(扬子鳄)》:“鼉鼓逢逢美乐扬,长江滩畔是家乡。中华风物今胜昔,醉倚芦花卧夕阳。”诗中“鼉鼓逢逢”典出《詩经·大雅·灵台》。扬子鳄古称“鼍”。鰐以其尾鼓其腹,其音美哉。诗人以远古鼍的口吻赞美中华风物,耐人寻味。诗篇构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极富清新典雅之气。
【题诗】 猫蝶图
花飞蝶绕戏儿童,
最喜猫儿举目中。
只恐春归无此境,
瞪眸锁定一枝红。
其三,以书入画的线质之美。中国文人画,将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先例。中国文人画不但在意趣高尚,而且要寓书法于画法。南唐后主李煜用金错书法画竹,以艺术实现赋予“书画同源”紧密结合的意义。苏东坡更有独到理解,提出“无形画”和“不语诗”的观点,他在《韩干马》诗中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把诗与画的对立性完全打破,达到可以互换位置的效果。元代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自题论画诗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李建春“以书入画”,其百幅画中蕴含着“籀笔”写形、“飞白”画石、“八法”写竹的精神内核,画面上浓、淡、干、湿、方圆、使转、快慢、疾驰,无不彰显出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他不仅将“看的见”的中国画完美地呈现的我们眼前;又通过遒劲的书法题画诗,将画面变成了“感受得到”的艺术。
众名家评论李建春
建春君早负诗名,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首届沈鹏诗书画大赛”评委及画册特邀编审,诗词佳作亦多。疫情间创作的保护野生动物题诗画,每画必题,且每题必有可观,吟哦玩味。对他来讲,绘画从不缺少诗意的发抒,作为书画家的李建春先生本质上还是一位诗人。他以篆籀名世,故以篆籀线条入画,奇古生拙。他的绘画匠心独具,他以近乎原生态的造型感觉描写事物,予观者以一种极其强烈的自然美、古典美、图式美,均是发于性灵皆戛戛独造耳。他还能走刀刻印,观后纵横捭阖,盖他是一位兼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典型的文人画家。
——梅骨发轫
题诗画属文人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唐发端,宋兴起,世袭之。然史上以野生动物或者动物为题材的题画诗,或作诗、或作画、或题跋分而为之者有,而将诗、书、画三者独立完成者鲜矣。李建春先生此举不易,可咀嚼,可观耶!
——竹尖露
【题诗】 熊猫
访友过桥千朵雪,
寻溪入竹万竿斜。
美眉国宝堪珍爱,
使者倩影遍海涯。
唐代盛行题画诗。李白《巫山枕障》:“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是观屏风画后所作;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逐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持空上九天。”是依姜楚公画的角鹰所作;王维《画》中之鸟是题画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只能读到诗,至于画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下来。到了宋代,题诗画渐多,苏轼著名《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就是为好友惠崇和尚画《春江晓景》所作。苏轼本人题诗画史册上有载,但未有真迹传下来。故题诗画独立完成确有难度。李建春汲取前人智慧,将诗、书、画融为一体,非潜心钻研,沉下心来,远离喧嚣,而不能为之也。 ——溪畔石君
史上以动物为体裁创作,独立将诗、书、画融合为一体者有之:宋徽宗本人是从形式上把诗、书、画融合为一体的开创者。他曾绘有一幅《腊梅山禽图》,图的左下方留空白处,他题上了一首五绝:“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明代沈周为自己所画溪鸟作题画诗《题画》:“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明代唐寅为自己所画雄鸡写题画诗《画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李建春先生在疫情期间,连续一百天独立完成了以动物为体裁的诗、书、画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作品,彰显其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菊上霜
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三修斋,学者、诗人、书画家。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书法作品先后在第三届兰亭奖、首届篆书展、首届手卷展等全国大赛中获奖入展。中华诗词学会首届沈鹏诗书画大赛作品展评委及作品集特邀编审。曾获“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获“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李建春书法论文集》《邓石如篆书千字文技法》《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