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網-文旅頻道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張桂守】庚子冬春之際,突如其來之疫情禁足李建春先生居家。讀書時見“詩堪入畫方稱妙,畫可融詩乃為奇”句生發嘗試之念。故針對疫情傳播來源于“蝙蝠”一說,遂思考風月同天之下“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之話題。借《石濤畫語錄》《宣和畫譜》《芥子園畫傳》《三希堂畫寶》諸典籍,參元明清諸家畫稿,邊學、邊摹、邊創作。連續一百天,每天以一種動物,作一首詩,并用書畫作品表現出來,形成集詩、書、畫為一體的《抗疫日課/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題詩畫是一種藝術形式。關于題畫詩,多出自文人畫,亦稱“士大夫寫意畫”,有着特殊的審美标準:畫美、書工、詩妙,是一種畫中蘊含着文人情趣,畫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一種繪畫形式,具有文心、詩情、畫意三個特征。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題詩】 迎福圖

福字濫觞蝙蝠延,

殿堂廟宇置中天。

愚人負義陷饕餮,

因果報應難過年。

李建春先生在今年初疫情期間,連續一百天獨立完成了以野生動物為體裁的集詩、書、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作品。其可貴之處還在于他的文化視野中視角的獨特性。他以詩、書、畫形式表現了對野生動物的關愛、關心、關注,從文化視角去看,不僅展現了社會文化形态,更觸及到人的更深處的文化心理。

其一,以詩入畫的意境之美。詩是無形畫,詩傳畫中意。詩與畫是文學和美術兩個範疇,詩為語言藝術,賦予畫作以情感與意境;畫為視覺藝術,展現了詩中情感與意境。唐代大詩人王維是“以詩入畫”的開創者,蘇轼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李建春在繼承前人智慧的基礎之上,圍繞詩與畫在精神層面與意境上做了有機的融合。如《鶴》:“小溪頻蹙問山峰,長歎知音總不逢。忽見岸邊雙白鶴,無言相伴一青松。”這是一幅描寫溪邊松鶴為伴的畫面。通過畫的展現與詩的诠釋,既反映了靜态的溪水、山峰、青松、雙鶴,又傳遞出了溪水向山峰低吟傾述的聲音,使靜止無聲的畫面活了起來。又如《雪豹》:“一斑何以見全豹,四海有誰持捷速?萬頃波瀾猶咫書,滿天風雨不勝服。”畫面空間是有限的,但詩的想象不會受畫面的限制,詩人通過“一斑”與“四海”、“萬頃”與“滿天”的對比,把一隻神勇、雄猛、快捷的豹子形象刻畫的淋漓盡緻,其“心遊天地外,意在有無間”的情思和遐想猶如莊子《人間世》所表達的“欲乘物以遊心”逍遙馳騁的藝術意境。

其二,以典入畫的鏡鑒之美。畫為詩“寫形”,詩為畫“達意”。畫是有形詩,畫寫物外形。李建春運用賦、比、興等藝術表現手法,引經據典,化畫境為詩境,不僅賦予了動物人格化情感,是每個動物的形象更加生動、有趣、可愛,也成為人類反觀、借鑒的一面鏡子。題畫詩《黑翅長腳鹬》:“鹬蚌相争漁者利,蛟龍得水主人危?聽濤觀海問今昔,成敗興衰眨眼眉。”“鹬蚌相争”典出《戰國策·燕策》,詩人借“鹬蚌相争”寓言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沖突鬥争中,如果對立的雙方争持不下,結果隻會是兩敗俱傷。“蛟龍得水”典出《管子·形勢》。比喻有才能的人總有獲得施展的機會。題畫詩《鹿鳴》是根據《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意境而作:“小溪鹿飲銜芝中,食野之蘋樹綴紅。靜候嘉賓芳草聚,呦呦一曲醉春夢。”看着畫面,讀着題畫詩,一幅遠古、悠揚、曠野、恬靜的田園風光展現在眼前。題畫詩《鼍(揚子鳄)》:“鼉鼓逢逢美樂揚,長江灘畔是家鄉。中華風物今勝昔,醉倚蘆花卧夕陽。”詩中“鼉鼓逢逢”典出《詩經·大雅·靈台》。揚子鳄古稱“鼍”。鰐以其尾鼓其腹,其音美哉。詩人以遠古鼍的口吻贊美中華風物,耐人尋味。詩篇構思精巧、淡中有味,直中有曲,極富清新典雅之氣。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題詩】 貓蝶圖

花飛蝶繞戲兒童,

最喜貓兒舉目中。

隻恐春歸無此境,

瞪眸鎖定一枝紅。

其三,以書入畫的線質之美。中國文人畫,将詩、書、畫三者合而為一,開創了世界美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學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先例。中國文人畫不但在意趣高尚,而且要寓書法于畫法。南唐後主李煜用金錯書法畫竹,以藝術實作賦予“書畫同源”緊密結合的意義。蘇東坡更有獨到了解,提出“無形畫”和“不語詩”的觀點,他在《韓幹馬》詩中雲:“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把詩與畫的對立性完全打破,達到可以互換位置的效果。元代趙孟頫《秀石疏林圖》自題論畫詩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李建春“以書入畫”,其百幅畫中蘊含着“籀筆”寫形、“飛白”畫石、“八法”寫竹的精神核心,畫面上濃、淡、幹、濕、方圓、使轉、快慢、疾馳,無不彰顯出作者深厚的書法功底。他不僅将“看的見”的中國畫完美地呈現的我們眼前;又通過遒勁的書法題畫詩,将畫面變成了“感受得到”的藝術。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衆名家評論李建春

建春君早負詩名,作為中華詩詞學會舉辦的“首屆沈鵬詩書畫大賽”評委及畫冊特邀編審,詩詞佳作亦多。疫情間創作的保護野生動物題詩畫,每畫必題,且每題必有可觀,吟哦玩味。對他來講,繪畫從不缺少詩意的發抒,作為書畫家的李建春先生本質上還是一位詩人。他以篆籀名世,故以篆籀線條入畫,奇古生拙。他的繪畫匠心獨具,他以近乎原生态的造型感覺描寫事物,予觀者以一種極其強烈的自然美、古典美、圖式美,均是發于性靈皆戛戛獨造耳。他還能走刀刻印,觀後縱橫捭阖,蓋他是一位兼詩、書、畫、印“四絕”于一身的典型的文人畫家。

——梅骨發轫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題詩畫屬文人畫的一種藝術形式。唐發端,宋興起,世襲之。然史上以野生動物或者動物為題材的題畫詩,或作詩、或作畫、或題跋分而為之者有,而将詩、書、畫三者獨立完成者鮮矣。李建春先生此舉不易,可咀嚼,可觀耶!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竹尖露

【題詩】 熊貓

訪友過橋千朵雪,

尋溪入竹萬竿斜。

美眉國寶堪珍愛,

使者倩影遍海涯。

唐代盛行題畫詩。李白《巫山枕障》:“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朝雲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是觀屏風畫後所作;杜甫《姜楚公畫角鷹歌》:“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觀者貪愁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此鷹寫真在左綿,卻嗟真骨逐虛傳。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持空上九天。”是依姜楚公畫的角鷹所作;王維《畫》中之鳥是題畫詩:“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隻能讀到詩,至于畫沒有可靠的真迹流傳下來。到了宋代,題詩畫漸多,蘇轼著名《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就是為好友惠崇和尚畫《春江曉景》所作。蘇轼本人題詩畫史冊上有載,但未有真迹傳下來。故題詩畫獨立完成确有難度。李建春汲取前人智慧,将詩、書、畫融為一體,非潛心鑽研,沉下心來,遠離喧嚣,而不能為之也。 ——溪畔石君

史上以動物為體裁創作,獨立将詩、書、畫融合為一體者有之:宋徽宗本人是從形式上把詩、書、畫融合為一體的開創者。他曾繪有一幅《臘梅山禽圖》,圖的左下方留白白處,他題上了一首五絕:“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明代沈周為自己所畫溪鳥作題畫詩《題畫》:“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雲深處啼。”明代唐寅為自己所畫雄雞寫題畫詩《畫雞》:“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将來。平生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李建春先生在疫情期間,連續一百天獨立完成了以動物為體裁的詩、書、畫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作品,彰顯其深厚的國學修養和卓越的藝術才華。

——菊上霜

文心、詩情、畫意——讀李建春保護野生動物百幀題詩畫

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問梅亭、三修齋,學者、詩人、書畫家。北京市機關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創研班成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等。書法作品先後在第三屆蘭亭獎、首屆篆書展、首屆手卷展等全國大賽中獲獎入展。中華詩詞學會首屆沈鵬詩書畫大賽作品展評委及作品集特邀編審。曾獲“2011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獲“北京市職工藝術家稱号”。出版《詩以言志》(與沈鵬先生合著)《李建春書法論文集》《鄧石如篆書千字文技法》《榮寶齋書譜古代部分毛公鼎》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