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4月23日,第26个世界读书日。

绘爱工程举办了

绘爱行“聊聊我的心灵之书”有奖征集,

收到了爱好读书、

爱好绘本的小伙伴的积极反响,

纷纷投稿,

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写出走进自己心灵的书

其中,

亲子教育指导师孙岫老师写的

《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

深深的打动了我们。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2020年夏天,我做了一次手术。等待手术的日子里,内心常常被恐惧的情绪占领着,虽然有家人、朋友无微不至的照顾、安抚。

但是一想到那些冰冷的手术器械将要割开我的身体,尽管那是为了拯救我,我还是觉得内心一阵阵的混乱。

手术的前一天,我想让自己安静下来,好好睡一觉,准备第二天和医生配合作战。这时我想起了绘本《第五个》。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这个绘本的插画在用色、构图和文字上都比较特别。画面基调是暗暗的深蓝色,一排靠墙的椅子上依次坐着没有胳膊的企鹅、缺少一个轮子的鸭子、左眼戴着眼罩右臂打着绷带的毛毛熊、背部贴着胶带的青蛙、断了鼻子的木偶,它们的右边是一扇透着光亮的门——谁也不知道门里边发生着什么,头顶是随着门的开关,晃过来晃过去、泛着冷光的吊灯。

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画面内容都有一点“诡异”,而五个坐在椅子上的玩具忐忑不安的表情,多次重复着“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的文字,都在传递着不安、焦虑、压抑的情绪。但是,每一次门开的时候,从门里出来的健全、活泼的玩具,又让读者感觉到门里边的那一束亮光是那么温暖,让人充满希望。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绘本的文字如果从图画中抽离出来,其实是一首诗: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四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三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还剩两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一个进去/最后一个

门开了/一个出来/独自进去

正是这“独自进去”击中了我!我亲身体验到,正如很多经典绘本一样,诗人恩斯特·杨德尔和插画家诺尔曼·荣格的《第五个》不仅是为孩子而写,也是为了拯救成人的心灵而写——这一次,似乎也是为我而写。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绘本名为《第五个》,指的就是最后这个“独自进去”的小木偶。强调“独自进去”,表面上的确只剩下小木偶一个,深层意义是因为之前焦虑、不安的等待都有同伴在,同病相伶的陪伴者无形中在分担着各自对门里发生的、以及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未知的恐惧;现在,这一切都必须他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了。

小木偶的前后表情变化非常吸引人注意。扉页上小木偶独自坐在椅子上,转过头看着自己的右边,表情是紧张的。第一次门开了,它跟着大家一起看向门口,小木偶似乎是在微笑——它有时间旁观别人“表演”,所以比较放松,或许也是在自我抚慰;

一页一页翻下去:门打开,一个出来,然后,一个进去,门关上……气氛越来越紧张,小木偶的表情也越来越紧张,到后来,青蛙慢慢爬进去,门关上,屋子里空荡荡的,只剩下小木偶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看得出它恐惧到了极点,眼泪都流下来了……我虽然没有紧张到流眼泪,但是,“独自进去”的恐惧情绪却是非常深刻!

最让我感觉被疗愈的是最后一幅画面。

前面四个进去都没有正面打开那扇门,小木偶独自进去的时候,门是向着读者、也是向着小木偶打开的——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医生。小木偶此刻一定是回应着老医生的笑容,联想着在他前面从门里出来的获得新生一般的一个个玩具,内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我忽然有了一种坚信:我的医生也是这样的医生!

非常巧合的是,为我做手术的真的很像绘本中给小木偶疗伤的医生:头顶光光,笑容可掬,只差一个红红的大鼻头——那是我从全麻中醒来才看见的。当时,这位主刀的主任医师正站在我床前和我的家人说着话,看见我醒来,温和地问我“感觉还好吗?”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再次出现小木偶面对玩具医生的画面,感觉真的好极了!

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曾为这个绘本写的评论《孩子内心的感性世界》说:生命中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命运。尽管理性不断告诉我们,我们很安全,但事故仍在接连不断地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发生。尽管一个个小玩具获得新生般从关着门的、黑漆漆透着灯光的小屋子里走出来,那个断了鼻子的小木偶依然怀着越来越忐忑和孤独的心情,等待自己即将面临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

但是,独自面对的忐忑之后,被治愈的体验不仅仅是喜悦,更有对人生的信念!

感谢有《第五个》这样美好的绘本!

最后恭喜孙岫老师获得以下精美图书: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作者:邵珺

中央网“少儿守护人”

国际亲子教练

中关委健体中心校园健康教育计划

绘爱工程执行主任

绘爱行|《第五个》疗愈了我的恐惧|来聊聊我的心灵之书

作者:刘湘梅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委会理事

澳大利亚steam教育学院

中国代表处首席专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