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作者:松风阁书法日讲

说起"丁百万"家族,山东黄县人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鼎盛时期,丁氏家族豪华建筑覆盖大半个黄县城,其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资产相传等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成为山东首富。1947年,胶东地区进行土改,丁氏逃亡,丁家长工将两捆没人要的字画带回家,装裱过的字画不适合烧火,丢在自己家的阁楼上,这一放,就是十几年。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1963年,烟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此地征收文物,发现长工老林提供的70多幅字画中,有53幅是比较有价值的,其中有一件作品使用传统笔墨"写"出来的绘画作品,画中运用"游丝描""金错刀"等技法,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著名文物鉴赏家张伯驹先生到烟台,见到这幅作品时,大为震惊,这幅画他寻找了40多年,原以为早已流失海外,没想到却完好地收藏在烟台,感慨万千,可谓一尝夙愿。张伯驹先生口中所说的这件藏品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古佛图》。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古佛图》的作者金农,号冬心先生。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科,到京城没能做成官,客居扬州时间最长,卖画为生,住在三祝庵,到衰老穷困而死去。金农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古,喜收藏,工书画。收藏金石文字,有数千卷。书法工隶、楷,隶以朴厚见长,楷多隶意,自创一格,号称"漆书"。50岁后才开始作画。写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等,笔墨拙厚淳朴,布局构图,别出心裁。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金农的书法融合了《国山碑》、《天发神忏碑》等书法作品。他写漆书用墨,横粗竖细,直笔多,曲笔少,形同漆匠以扁刷刷抹出来的笔画。冬心先生居当时画坛首席,为"扬州八怪"之首,扬州八股各有其怪处,冬心先生怪在其才华。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而我们知道,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美术史上也常称其为"扬州画派"。 在中国画史上说法不一,较为公认指:金农(怪在才)、郑燮(怪在传奇)、黄慎(怪在悟性)、李鱓(怪在命)、李方膺(怪在倔)、汪士慎(怪在人)、罗聘(怪在使命)、高翔(怪在淡泊)。因"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做约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清高狂放,书画往往成为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 扬州八怪的书画风格异于常人,不落俗套,有时含贬义,因此称作"八怪"。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战乱之后,总是很快又恢复繁荣。进入清代,虽惨遭十日屠城破坏,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又呈繁荣景象,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

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流风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量的画家。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

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文人那样放纵--装痴作怪、哭笑无常。他们和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怪"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只有到他们的作品中,来加以研究。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因此以金农为首的"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来自立门户,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

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当时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怪"的主要原由。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在艺术上,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画风而努力。无疑,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众多的作品,都是我们学习继承的宝贵遗产。

封建艺术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浅论金农及扬州八怪的书画艺术

以金农为代表的扬州八怪显示出了清朝中后期艺术家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批判。他们用强烈而又充满控诉性的笔触道出了那一代文人心中的苦闷彷徨。他们既没有明末清初那一代人对于故国的思恋,有没有奴性文人的谄媚,他们是一群愤世嫉俗者,借用艺术的眼光,打量这个国家,在整个封建文明熄灭前的一次回光返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