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作者:莫氏电影

非遗之光,灿若繁星。岁月研磨,墨香如初。《今晚我们品画》,共同踏上曹素功、周虎臣沉淀百年的传承之路。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曹素功墨创始于350多年前,享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誉。据传,康熙南巡时,曹素功曾以“黄山图”墨进献,深得赏识,并御赐“紫玉光”之名,由此墨庄名声大振。

同治年间,其九世孙携带墨具,从苏州定居上海。其努力开拓,使得墨肆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首。百年桑海沧田,曹素功在上海的城市发展中与时俱进,更与这个城市珍贵的文化记忆深深交叠、辉映。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古法制墨,工艺繁复,近乎神秘莫测。墨锭制作工艺分为点烟、蒸胶、和料、制墨、翻晾、描金等多个步骤。其技艺要求严格,也非常消耗人工。

单从原料上讲,就有很多讲究——完整的徽墨制作工艺,需添加麝香、豹胆、熊胆、鹿茸、冰片、金箔、银箔等多种昂贵的原料。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当然,制墨者在原料的品种选配和数量比例上,都会有所舍取,最后制成的产品也因而各具特点。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一锤、两锤……时光流逝,墨胚渐成。在所有步骤中,制墨是最为核心的工艺。“硬胚锤击法”是制成优质墨锭的独特秘方——通过手工使用几十斤的铁锤反复捶打,直至把墨料捶打成细糯均匀的状态。

在此之后,还需经过每天不懈的翻晾,根据墨锭的分量大小,经历4到12个月左右才能自然晾干,如是两斤四两的墨则更要翻晾两年。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描金雕龙的墨锭,闻之似有穿越时空之感。一勾一画,全部出于描金工人之手。在墨锭出厂之前,工人需要按照墨锭上的图案和字样,用颜料进行描画。这是一项纯手工、要求极其细致的工作,要求一分不差的耐心与匠心。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同曹素功墨一样,工厂中的另一项技艺“周虎臣毛笔制作”创设于清康熙年间,传承至今已是第十一代传人。

当年周虎臣从江西经苏州到上海,而曹素功则从安徽经苏州也来到上海。上世纪九十年代,周虎臣与曹素功两家进行合并,文房四宝中的两宝就此合璧。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任伯年“仁者寿”墨

中华的文人墨客,向来有定制墨的传统,每一副墨锭的背后,都是一桩桩文人雅事。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与海派书画大师交往甚密。受后者的影响,梅兰芳在去美国纽约演出前,向曹素功定制了一批墨锭,一套四锭,上面刻有梅兰芳亲笔所绘的梅花和书法,作为礼品回馈给大洋彼岸的粉丝。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吴庆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曹素功和周虎臣的发展历史绵长,传承脉络清晰,这背后一代代技艺传人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以“一生择一事”的专注,名师带徒,薪火相传,体现着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担当与使命。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徐明

(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墨厂厂长)

随着城市的更新与变迁,“曹素功”等“中华老字号”亟待需要一个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由于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独特性,如何进行“生产性保护”,即通过生产,让制作技艺得以流传,尤其是传承人的培养,绝非三五年之功。

走近“国家级非遗”曹素功墨锭的前世今生

王毅

(上海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有专家认为,如果考虑充分周到,新的空间与支持,或许能给中华老字号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也能让这一缕沉淀百年的墨香,在未来继续在浦江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