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5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5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5

  以历史的眼光看,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首先克服了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缺陷。在笛卡尔那里,思维与肉体,精神与物质是二元并存的,而物质仅是一种只有广延属性的客体。这种二元并立的思想,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去理解,既有突破旧说的作用,又带有典型的过渡性质。而莱布尼茨的理论,则以单子作为问题的出发点,而以上帝作为其终极过程的完满体现者,单子勾通内外,精神、物质终成一体,这显然比笛卡尔的二元论具有了更完备与更严谨的思维方式。而且,如果我们不单纯考虑他对单子的各种界定,而把它看成一对物质世界认识的假定,也许可以从中受到更多的启发。这是其一。

  同时,他认为单子本身是能动的,而且这种能动并非出自外力,而是出于它自身的特性。据此,费尔巴哈评论说:" 在莱布尼茨看来,物体实体已经不象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具有广延性的、僵死的、由外力推动的,而是在自身中具有活动力,具有永不静止的活动原则的实体。" 在笛卡尔那里,物质是僵死的;在莱布尼茨这里,物质却是生动的富于生命力的。虽然他的立论基础仍有问题,但这种有关物体的能动表达方式,却显然比之笛卡尔的物质观更有价值。这是其二。

  此外,他虽然认为上帝是单子的谛造者,但又认为上帝应该作为立法者出现。换句话说,就是上帝不应过分滥用自己的权力。上帝只是终极原因和结果而不是过程。他说:" 作为建筑师的上帝,在一切方面都是满足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因此罪恶必然凭借自然的秩序,甚至凭借事物的机械结构而带来它的惩罚;同样的,善良的行动则通过形体方面的机械途径而获得它的报偿,虽然这是不能也不应当经常立刻达到的。" 上帝固然是最充满的化身,但最好不要多管闲事。上帝既然将一切都以" 预定和谐" 的方式安排就绪,就应该让人们按照这种先验存在的理由去处理他们自己的事。莱布尼茨虽然没有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的话语中却分明隐含着这样的思想。这是其三。

  还有,莱布尼茨虽然将单子诞生与毁灭的权力全部交给上帝,但他的单子论,却并不合乎《圣经》的概念,也不合乎经院哲学的观念,更不合乎传统神学的理念。他的这篇费尽心机的单子论,其实是以理性思维的方式替上帝打主意,这一点,他倒是与笛卡尔哲学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唯其如此,教会组织才不信任他,才对他产生种种怀疑;但也唯其如此,他们才愿意拉拢他希望他尽快归依于上帝的怀抱——请他入教。但他或许出于理性的考虑,或许另有他因,他婉转而坚决地谢绝了建议他入教者的好意。这样看来,他的学说虽然常有首鼠两端之嫌,但其神学价值几等于零,其哲学内涵却饶有深意。

  况且,他在论证单子的过程中,还提供了更富于哲学价值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他使用了他所创立的充足理由律。

  (2)关于充足理由律

  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律,既是他对传统逻辑学的一大发展,又是代表他认识论的基本方法。在前者,他是把充足理由律与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并排在一起的四个逻辑学定理之一。而这第4 个定律就是他的新创造。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考虑,充足理由律犹有超过一般逻辑定律的认识论价值。

  莱布尼茨说:" 我们的推理是建立在两个大原则上,即是:<1 >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判定矛盾者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 以及<2 >充足理由律,凭着这个原则,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为我们所知道的。" 成为莱布尼茨的这些话,对于不甚了解逻辑学和莱氏哲学用语的读者,可能有些费解。但要通俗地解释他的这些思想最好先分析一下他的两种真理观。

  莱布尼茨认为,世间原本存在两种真理,一种,推理的真理;另一种,事实的真理。而且他进一步认为,两种不同的真理,应该适用于不同的原则。

  推理真理适用矛盾律,事实真理适用充足理由律。

  为什么?

  因为在他看来,推理真理属于必然真理,它是" 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和真理,一直到原始的真理" 。很显然,这种真理是可以通过演绎方式,用矛盾律予以证明的。如果其真理本身是正确的,那就是真,例如2 +2 =4 ;反之,如果其真理本身是错误的,那就是假,例如2 +2=5。但它不能既是真又是假,例如2 加2 既等于4 ,又等于5。而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的为真,这也就是他把推理真理定为必然真理的依据所在。一般说,推理真理只能有一个结论,推理真理即矛盾律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数学或形式逻辑领域。

  充足理由律则不同。充足理由律所适用的范围属于事实真理。而按莱布尼茨的观点,事实真理不是必然真理,而是偶然真理。所谓偶然真理不是依靠演绎推理即可完成的。或许可以这样讲,研究推理真理,只要排除假的,剩下的就是真的。比如2 +2 =4 这个命题,如果一共出15种答案,那么,一定有14种答案是假的。事实真理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本身具有偶然性、可分性与复杂性,不是用矛盾律可以解决的,如2 加2 绝对等于4。例如对天是蓝色的这个命题,找到它的准确答案就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换句话说,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仅用推理真理的方式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于是矛盾律不够用了,要应用充足理由律,找出造成天是蓝的这种结果的各种原因。

  又比如怀孕可以生小孩也属于事实真理。怀孕可以生孩子,但其结果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生俊孩还是生丑孩,生天才还是生白痴,以至是否会生怪胎,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它不确定,应用矛盾律不成,非应用充足理由律不可。

  虽然因为事实真理具有不确定因素,莱布尼茨将它划入偶然真理这个范围,但它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即如尽管你不能确认怀孕后究竟生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但怀孕和生育之间却存在着确定的因果关系,而且,尽管我们对其最终结果不能确知,但造成结果的却有充足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偶然真理,其实是受必然真理所支配的。所以莱布尼茨才说:" 这些偶然事物只有在必然的实体中才能得到它们的最后理由或充足理由,必然的实体则是从自身而具有其存在的理由。" 而所谓充足理由,指的就是认识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必然性联系。" 换句话说,在必然的实体中,凡是可能的足以成为现实的。" 那么,也就是说,莱布尼茨是把哲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了。

  一个领域即思辨哲学,或者称为可以用演绎推理方式证明的科学;另一个领域则是经验哲学,即不能用演绎推理方式证明的科学,了解和认识它们还要找出充足理由,即找出它们之所以如此的所以然来。

  莱布尼茨把他的充足理由律应用于对单子的认识,即把单子看作一种具有必然性过程的特殊实体。而他关于充足理由律的思想价值,对于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对于找出客观世界发展的认识规律和因果规律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把由单子构成的世界看成是能动的,而且是有规律即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正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大历史贡献。他的这个思想,在他之前,至少没有得到过如此系统的阐述;在他之后,终于由康德、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在更高的层次上使之更理论化也更系统化了。

  (3)对" 白板" 说的批判及其他

  莱布尼茨的一些重要哲学见解,虽然非常集中地凝聚在他的" 单子论" 中,但是他对这些见解的充分阐释,却是通过对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的批评与驳诘中展示开来的。

  洛克是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特殊位置的大人物。以他对西方近代哲学的直接影响而言,大约只有笛卡尔可以和他分庭抗礼。但是,莱布尼茨既有与大人物交锋的爱好和勇气,自认为有与洛克争论的" 充足理由" 在;同时,他们二位在一些基本认识论方面,也确实存在重大分歧。

  这些分歧集中到一点,就是洛克是个经验论者,他不同意天赋观念的存在;而莱布尼茨是个具有先验的唯理论者,他不但认为天赋观念必然存在,而且还为它的存在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学说。

  莱布尼茨批评洛克,一是批评他的" 白板说" ,二是批评他的知识起源论。这两点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谓白板说,是洛克哲学的一大要论。" 白板" 是指人的头脑如同一块白板。白板者,什么字迹皆无之谓也。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在这" 白板" 上记下知识的符号。

  所谓知识起源说,即洛克认为:" 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而这些思想莱布尼茨全不同意。他不但" 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赞成笛卡尔先生所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的。" 而且,他甚至认为人类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应该说,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在许多现代人看来无疑荒谬的,而且确实比洛克的思想有相当大的历史差距感。然而,作为一种哲学,他的思想又绝然不是神学性质的;而且在他的思辨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十分有益的启示。实在他也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反对经验的作用,故而他又认为在一定意义下也可以说外部感觉部分地是我们的思想的原因。

  他比经验主义哲学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认为凡是可以归纳在他的充足理由律下面的内容,他们本身都是富于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化不是由简单的经验可以概括的。经验是死的,而事实真理具有偶然性。人们只能通过充足理由律,才能找出这些变化的因果规律,即通过对偶然性的分析,达到对其必然性的充足认识。例如,他在反驳洛克的时候,也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言辞尖刻的批评:" 禽兽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为就我们所能判断的来说,禽兽决达不到提出必然命题的地步,而人类则能有经证明的科学知识。

  也是因为这一点,禽兽所具有的那种联想的功能,是某种低于人所具有的理性的东西。禽兽的联想纯粹和单纯的经验主义者的联想一样;他们以为凡是以前发生过的事,以后在一种使他们觉得相似的场合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因此那些由于年岁大,经验多而变得很精明的人,当过于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时,也难免犯错误,这是在民事和军事上屡见不鲜的,因为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世界在变化,并且人们发现了千百种新的技巧,变得更精明了,而现在的獐鹿或野兔则并没有变得比过去的更狡黠些。" 虽然用语尖刻,但并非不讲道理。而且人类生活中有多少事实可以证明他说的并非虚妄之辞。中国古有" 守株待兔" 这样的寓言,现代又有害人非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莱布尼茨的哲学,其理论框架是死的,其内容却往往是活的。在这一点上,莱布尼茨可以称作17世纪的康德和黑格尔。就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因果而言,他也确有充足理由证明他是他们的前驱者——可惜凡此种种,全然不关上帝。

  遗憾的是,洛克虽然比莱布尼茨还要年长14岁,但年轻的莱布尼茨却属于17世纪哲学的旧范畴,而年长的洛克却代表了启蒙运动的新希望。毕竟莱布尼茨与洛克的争论,他并非时代的赢家。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