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作者:上观新闻

电视剧《功勋》正在热播,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其中,《袁隆平的梦》单元作为系列电视剧《功勋》的“最后一棒”,讲述了袁隆平心心念念为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几十年不懈探索和奋斗的故事。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昨晚播出的剧集中,一个细节让很多网友直呼:“破防”!片中,弥留之际的向广汉和袁隆平说希望能吃顿大米饭。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袁隆平四处奔求。但是由于物资匮乏,他走遍全村都没找到一碗饭。向广汉去世后,袁隆平在他的墓前将一粒米埋进土里,他觉得自己作为学农的知识分子,欠天下一碗饭,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一枚好种子。恍惚间,他仿佛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了朝思暮想的金色稻田,“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看着就能饱。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如今,袁隆平的这个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禾下乘凉梦”即将成真

今年8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而且还耐淹涝、耐盐碱,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同时,“巨型稻”所在的稻田可以蓄更深的水,有利于开展“稻鱼共生”项目,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很认真地数过,一株巨型水稻含稻穗最低就有360粒,而普通的水稻只有250粒。”科研人员陈杨朴介绍,“巨型稻”亩产能达到1600斤。专家透露,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明年再取一年数据后,将提交种子审定,审定通过后就相当于取得了“身份证”,然后会大面积种植。以前的水稻的高度通常都不会超过人的腿部的高度,较高的一般也就在人的腰部以下,农民都要弯腰去收割。未来,高达两米的巨型水稻推广种植后,稻穗垂下刚好是正常的成年人的身高,以后农民收割稻子再也不用弯腰了。

除了出现更高的水稻,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亩产也取得了新突破。据新华社10月17日报道,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在测产现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在前期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此次高产结果来之不易,表明品种的适应性较强,也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还发明了以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10月19日在长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分论坛上,袁隆平弟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表示,今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

赵炳然在分享时提供了一组最新数据:2021年,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喀什、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岳普湖、新疆米东、江苏如东和广东江门的耐盐碱水稻亩产分别达537.5公斤、575.3公斤、806.66公斤、595.2公斤、659.3公斤、732公斤、501.2公斤。

在更多盐碱地种上水稻并实现高产高效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之一。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生态环境,也可实现种植户收入翻番。中国仅新疆就有4亿亩至6亿亩盐碱地,倘若能解决2亿亩至3亿亩盐碱地来种水稻,新疆就会打造成继东北后的第二个中国粮仓。“袁老师一辈子怀着梦想,总是想着将超高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举措和攻关目标,填满国人的饭碗,为世界人民造福。我们将秉承袁老师遗志,力争8年至10年内,实现发展1亿亩耐盐碱水稻、亩产300公斤以上、年增粮300亿公斤、多养活1亿人口的目标,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赵炳然表示。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袁隆平(右一)与科研小组成员李必湖(右三)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开展研究。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在2018年未来科学家颁奖典礼上,88岁高龄的袁隆平深情谈起自己的两个梦。除了“禾下乘凉梦”,他还有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梦想。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袁隆平曾说过,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其中一半是杂交稻,每公顷若能增产两吨,就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四到五亿人。实际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8月,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司长萨乎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拜访袁隆平,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在这张马国面额最大的货币上,印有一株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纪念袁隆平为解决该国饥饿问题所做的贡献。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2006年,袁隆平援建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决心要将杂交水稻全面推广开来。可是,当团队来到这个非洲岛国,却发现要面临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马达加斯加有一种青蛙,不吃害虫却爱吃水稻;比如,该国的变色龙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从而压倒大片稻田导致减产……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袁隆平团队逐个问题去攻克,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植。曾经每公顷产量2.5吨,经过团队攻关,变成了每公顷7吨,翻了近三番。2017年,马达加斯加遭遇了一场水灾,该国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时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如今,当地人提到杂交水稻,都直呼“擦拉贝”,就是当地语言里最好的东西。

地处中东的迪拜,粮食几乎都依靠进口,多次试图在本土种植水稻但都未能成功。听闻袁隆平研发出了海水稻,迪拜主动求助袁隆平团队。2018年,袁隆平团队成功在迪拜的沙漠里种出了海水稻,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迪拜的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大喜过望,将迪拜本土生产的袁系海水稻加工成了精美的纪念品,命名为“almarmoom”品牌大米作为迪拜的国礼,只赠送给最尊重的客人。这也成为中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农业科技合作的丰硕成果和友谊象征。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袁隆平曾培育出17斤半大红薯

“袁隆平的梦想,或者他这一生的理想,都来自于他的童年。当时他们在重庆,战乱和饥饿带给人类的苦难景象,铭刻在他心里。他在逃难的过程中看到了农民冒着炸弹爆炸的危险,在水田里插秧,是为了不误农时。因为他妈妈跟他说过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功勋》导演阎建钢接受采访时介绍。拍摄前,制作组曾专门上门拜访袁隆平。在见到即将扮演自己的演员时,袁隆平谦逊地说:“我有什么可拍的?我的生活平淡得很。”

该片还介绍了袁隆平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说,很多人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杂交水稻之父,但在研究杂交水稻之前,他是做什么的?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据悉,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服从分配开始在安江农校工作。在研究水稻之前,他主要研究红薯。在1960年召开的全国农民育种专家现场大会上,培育出重达17斤半、淀粉含量26.7%的大红薯,让很多农业人认识了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从研究红薯到研究水稻,1960年对于袁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导师金老师点拨袁隆平,“你现在做的红薯和西红柿的实验,将来的结果我已经料到,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无性杂交的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意识到水稻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更是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袁隆平从1960年起,把目标又从研究红薯转为研究水稻。

此外,片中还再现了袁隆平用暖水瓶瓶塞缓解皮炎的细节。据悉,由于长期在水稻田里做研究,袁隆平患有皮炎,时常奇痒难耐。每天晚上,袁老都需要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烫一遍,否则就会痒得睡不着。正因为如此,他到任何地方去基本都不能过夜,因为过夜会受不了。但他在海南和湖南的时候会好一点,毕竟待的时间长了。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新网等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上官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