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功勳》正在熱播,該劇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真實故事,用單元劇形式串聯起他們的人生華彩篇章。其中,《袁隆平的夢》單元作為系列電視劇《功勳》的“最後一棒”,講述了袁隆平心心念念為解決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溫飽問題,幾十年不懈探索和奮鬥的故事。
昨晚播出的劇集中,一個細節讓很多網友直呼:“破防”!片中,彌留之際的向廣漢和袁隆平說希望能吃頓大米飯。為了滿足老人的願望,袁隆平四處奔求。但是由于物資匮乏,他走遍全村都沒找到一碗飯。向廣漢去世後,袁隆平在他的墓前将一粒米埋進土裡,他覺得自己作為學農的知識分子,欠天下一碗飯,并暗自發誓,一定要找到一枚好種子。恍惚間,他仿佛做了一個夢,在夢裡,他看見了朝思暮想的金色稻田,“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比掃帚還長,籽粒像花生米那麼大,看着就能飽。我跟我的同僚就坐在那個稻穗下乘涼……”
如今,袁隆平的這個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禾下乘涼夢”即将成真
今年8月,15畝“巨型稻”在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長虹村試種成功。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正常稻的兩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達2米。“巨型稻”不僅有粗壯挺拔的稻稈,而且還耐淹澇、耐鹽堿,還能為植株帶來充分的營養,為水産、哺乳類動物遮陰避涼提供最佳栖息場所。同時,“巨型稻”所在的稻田可以蓄更深的水,有利于開展“稻魚共生”項目,幫助農民實作增産增收。
“我們很認真地數過,一株巨型水稻含稻穗最低就有360粒,而普通的水稻隻有250粒。”科研人員陳楊樸介紹,“巨型稻”畝産能達到1600斤。專家透露,目前還在試驗階段,明年再取一年資料後,将送出種子審定,審定通過後就相當于取得了“身份證”,然後會大面積種植。以前的水稻的高度通常都不會超過人的腿部的高度,較高的一般也就在人的腰部以下,農民都要彎腰去收割。未來,高達兩米的巨型水稻推廣種植後,稻穗垂下剛好是正常的成年人的身高,以後農民收割稻子再也不用彎腰了。
除了出現更高的水稻,袁隆平研發的雜交水稻畝産也取得了新突破。據新華社10月17日報道,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專家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産繼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關後,再次重新整理紀錄,雜交水稻雙季畝産達到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區連續2年雙季畝産超過1500公斤,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關目标實作了。”在測産現場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說,在前期持續高溫的極端天氣下,此次高産結果來之不易,表明品種的适應性較強,也為下一步推廣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發明了以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10月19日在長沙舉行的博鳌亞洲論壇經濟發展與安全論壇首屆大會分論壇上,袁隆平弟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炳然表示,今年耐鹽堿雜交稻示範取得階段性進展。
趙炳然在分享時提供了一組最新資料:2021年,内蒙古興安盟、新疆喀什、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嶽普湖、新疆米東、江蘇如東和廣東江門的耐鹽堿水稻畝産分别達537.5公斤、575.3公斤、806.66公斤、595.2公斤、659.3公斤、732公斤、501.2公斤。
在更多鹽堿地種上水稻并實作高産高效是袁隆平院士的夢想之一。這一技術既可改良鹽堿地生态環境,也可實作種植戶收入翻番。中國僅新疆就有4億畝至6億畝鹽堿地,倘若能解決2億畝至3億畝鹽堿地來種水稻,新疆就會打造成繼東北後的第二個中國糧倉。“袁老師一輩子懷着夢想,總是想着将超高産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最關鍵舉措和攻關目标,填滿國人的飯碗,為世界人民造福。我們将秉承袁老師遺志,力争8年至10年内,實作發展1億畝耐鹽堿水稻、畝産300公斤以上、年增糧300億公斤、多養活1億人口的目标,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趙炳然表示。
袁隆平(右一)與科研小組成員李必湖(右三)在安江農校試驗田開展研究。
雜交水稻覆寫全球
在2018年未來科學家頒獎典禮上,88歲高齡的袁隆平深情談起自己的兩個夢。除了“禾下乘涼夢”,他還有另一個“雜交水稻覆寫全球夢”的夢想。
袁隆平曾說過,全世界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其中一半是雜交稻,每公頃若能增産兩噸,就可以增産一億六千萬噸糧食,可以多養活四到五億人。實際上,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面積達到700萬公頃,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7年8月,非洲馬拉加西的司長薩乎裡,專程來到湖南長沙拜訪袁隆平,為袁隆平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面值2萬阿裡亞裡的新版馬拉加西币。在這張馬國面額最大的貨币上,印有一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以紀念袁隆平為解決該國饑餓問題所做的貢獻。
2006年,袁隆平援建馬拉加西雜交水稻示範中心,決心要将雜交水稻全面推廣開來。可是,當團隊來到這個非洲島國,卻發現要面臨很多之前沒有想到的技術性問題。比如說,馬拉加西有一種青蛙,不吃害蟲卻愛吃水稻;比如,該國的變色龍喜歡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進而壓倒大片稻田導緻減産……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袁隆平團隊逐個問題去攻克,手把手教當地農民種植。曾經每公頃産量2.5噸,經過團隊攻關,變成了每公頃7噸,翻了近三番。2017年,馬拉加西遭遇了一場水災,該國農業專家劃着船去看稻田時發現,當地的秧苗都倒了,隻有中國的雜交水稻還屹立在那裡。如今,當地人提到雜交水稻,都直呼“擦拉貝”,就是當地語言裡最好的東西。
地處中東的迪拜,糧食幾乎都依靠進口,多次試圖在本土種植水稻但都未能成功。聽聞袁隆平研發出了海水稻,迪拜主動求助袁隆平團隊。2018年,袁隆平團隊成功在迪拜的沙漠裡種出了海水稻,畝産超過了500公斤。迪拜的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大喜過望,将迪拜本土生産的袁系海水稻加工成了精美的紀念品,命名為“almarmoom”品牌大米作為迪拜的國禮,隻贈送給最尊重的客人。這也成為中阿在“一帶一路”架構下進行農業科技合作的豐碩成果和友誼象征。
袁隆平曾培育出17斤半大蕃薯
“袁隆平的夢想,或者他這一生的理想,都來自于他的童年。當時他們在重慶,戰亂和饑餓帶給人類的苦難景象,銘刻在他心裡。他在逃難的過程中看到了農民冒着炸彈爆炸的危險,在水田裡插秧,是為了不誤農時。因為他媽媽跟他說過一句話:‘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功勳》導演閻建鋼接受采訪時介紹。拍攝前,制作組曾專門上門拜訪袁隆平。在見到即将扮演自己的演員時,袁隆平謙遜地說:“我有什麼可拍的?我的生活平淡得很。”
該片還介紹了袁隆平不為人知的一面。比如說,很多人知道袁隆平這個名字的時候,他已經是雜交水稻之父,但在研究雜交水稻之前,他是做什麼的?
據悉,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批大學生,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就服從配置設定開始在安江農校工作。在研究水稻之前,他主要研究蕃薯。在1960年召開的全國農民育種專家現場大會上,培育出重達17斤半、澱粉含量26.7%的大蕃薯,讓很多農業人認識了安江農校的青年教師袁隆平。從研究蕃薯到研究水稻,1960年對于袁老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導師金老師點撥袁隆平,“你現在做的蕃薯和蕃茄的實驗,将來的結果我已經料到,隻有量變沒有質變,無性雜交的成果無法通過種子遺傳”。意識到水稻才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更是南方的首要糧食作物,袁隆平從1960年起,把目标又從研究蕃薯轉為研究水稻。
此外,片中還再現了袁隆平用暖水瓶瓶塞緩解皮炎的細節。據悉,由于長期在水稻田裡做研究,袁隆平患有皮炎,時常奇癢難耐。每天晚上,袁老都需要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燙一遍,否則就會癢得睡不着。正因為如此,他到任何地方去基本都不能過夜,因為過夜會受不了。但他在海南和湖南的時候會好一點,畢竟待的時間長了。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中新網等
欄目主編:劉璐 文字編輯:盧曉川 題圖來源:ic photo 圖檔編輯:邵競
來源:作者:上官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