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今天为你解读的是鲁迅的小说《孤独者》。

这是一篇叙事小说,虚构了一个“我”,通过跟主人公魏连殳几次交流的过程。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特别有想法、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应该也参与过“五四运动”的,充满了爱国的热情,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来拯救社会。但是他的遭遇是悲惨的,现实一次次拿走了他的希望。他的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因为他思想另类,从骨子里都充满了反抗精神,所以没有人看得上他。
尽管如此,魏连殳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老好人,特别关心熊孩子,因为他觉得熊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骨子里并不坏,只要合理引导社会就有救了。可是,这个谈何容易?说实在的,既然都说“熊孩子”,大人都这么“熊”,因此他们那从小就开始“熊”了,还怎么去合理的引导?与此相反,占他便宜的却是不少,尽管他失业了,生存都成问题,但人性就是这样,有便宜不占就是亏。当他生活陷入困境时,却发现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最后谁帮他解决生计呢?正是杜师长,一个军阀老大聘请他做顾问。生活问题是解决了,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最终的结局,他也请自己吃了盒饭。
下面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解这篇文章,还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代入本文,敬请各位留意。我和魏连殳第一次相见,是在他祖母的告别仪式中。小说充满讽刺色彩,初次见面,是在告别仪式,是送他祖母;而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在告别仪式,变成了送别他本人。魏连殳的祖母,是他父亲的养母,而亲生祖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走了。魏连殳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是由这个祖母养大的,所以他也一如既往地尽孝。
在送别祖母的时候,亲戚们都特别地怕他。怎么回事呢?因为他参加过五四运动,思想比较另类,是特别反对封建迷信的。亲戚们在担心,会不会倡导“无神论”,而不给他们搞这么多的仪式呢?然而,亲戚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他还是尊重大家的意见,一切照旧。其实,这个很平常不过嘛,对于传统的孝道,魏连殳还是遵从的。可是,亲戚们对他却带着有色眼镜,他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会不会“不按套路出牌”?很显然,他在大家面前,怎么做都不会被人待见,多么另类的一个人啊!
魏连殳是一个小编,原来是有着稳定的工作。他特别关心那些暂时处于低谷的弱者,只要谁失业了,都可以到他家来聊聊天,吹吹牛,所以没有工作,暂时感到困难的人,他们也能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但是,一旦他们找到工作以后,就没有去他家找他聊天了,一来工作太忙了,二来也不需要怎么安慰了吧。所以说,魏连殳真正的朋友也没有几个,哪有多少人跟他会有交集呢,对吧?在本文中,我开始也是一个失业者,当然也会跟魏连殳聊天吹牛,看到了一个特别之处,有一群熊孩子找他玩,他就给熊孩子们每人买了一个口琴。魏连殳关心熊孩子,比关心自己更多。他认为,孩子们起初都是单纯的,只不过后天被带坏了而已。
而我对此持反对意见,我认为孩子们之所以变“熊”,是因为他们内心本身就有这颗种子,如果本身没有这颗种子,谁都带不坏。因此,我们俩还争论起来,不欢而散,从此我也没有再去过他家。实践证明,还是我判断对了。魏连殳的亲戚们都得寸进尺,知道他没结婚,还要把小孩交给他,让他来抚养。本来他的工资也不高,还要抚养这么多的熊孩子,那真的是够他喝一壶的了。
然而祸不单行,魏连殳做小编的时候,因为他的写作风格跟主流是格格不入的,就受到了很多水军的谩骂,他工作的学校迫于压力之下,把他辞退了。此时此刻,魏连殳生活非常窘迫,吃饭都成问题了。怎么着?能卖的都被卖掉了,包括他平时最喜欢的书籍《史记索隐》。我去拜访他的时候,他已经是家徒四壁。这个时候,魏连殳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找份事情做。但是,这谈何容易啊?平时他帮助过很多人,应该有不少朋友愿意帮助他的才对的啊?但是,他身边的朋友,处境都跟他大同小异,他们自己都穷困潦倒,还怎么有余力帮他呢?哪怕能够活着,都是一种奢望,不禁感叹:我太难了!
俗话说,人到了谷底的时候,怎么走都是向上走的,在魏连殳这里同样适用。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杜师长看中了他的才华,写作能力杠杠的,于是找到他,请他做顾问。杜师长是谁呢?就是一个军阀的老大,属于反派的人物。杜师长给他开出的薪酬是每个月80大洋,在当时看来,可是一笔巨款啊!魏连殳稳定下来后,第一时间就想到我,给我介绍这个工作机会。从我的角度来看,魏连殳已经变了,不再是之前坚守原则的知识分子,居然投靠敌人去。
大半年后,我回到s城,经过魏连殳的家门口,想着虽然他已经投敌,但毕竟是老朋友相识一场,好歹也拜访一下。然而,在几天前,魏连殳已经领了盒饭。诶,不是活得挺滋润的吗,怎么这么快就领盒饭了?原来,虽然魏连殳领着高薪,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活得并不快乐。他每天都在自暴自弃,虐待自己,加上内心特别地压抑,身体怎么吃得消?于是没过多久就得病了。
在其他人看来,给军阀做事情,领着高工资,而且还给人膜拜,应该是名利双收,大家看来都是正常的追求。但是,在他看来,感觉这种生活非常地别扭,他的内心特别挣扎。如果是其他人,当然就活在当下,既来之则安之;但魏连殳不一样,他内心都是抗拒的,就连最后永远闭上双眼,还带着一丝的微笑。由此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绝望,对于现实再也没有一丝的留恋。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跟前几篇“走近鲁迅”一样,我们也不按套路出牌,没必要去批判当时的社会有多么不公平,因为讲这个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魏连殳这个人物,从中吸取教训。大家有没有觉得,魏连殳这个人真的是奇葩中的极品?先不要说知识分子的另类,就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人才”。他的智商很高,但情商、数商却非常差劲,人生的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烂。我们开开脑洞,如果你是魏连殳,会在哪一步稍微调整一下呢?
在我看来,自己的生活都成问题,还去帮助别人,这一点真的是显得多余的。在本文可以看出,哪怕他帮了别人,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回报;试想一下,要是他狠下心来,不要管这么多的事情,对于别人的困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这样做,同样有人会说他的是非;但是,他把事情做得好了,说他的人也不见得会减少啊。反正都是会被人议论,还不如先管好自己,口袋有钱,啥都好说话,不是吗?
魏连殳帮助他人,并没有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变好;讽刺的是,当他走投无路,去为军阀效劳时,原来看不起他的人,都纷纷对他改变看法,一方面感觉他跟着好的老大,非常有钱途,所以说嘛,人真的是势利眼;另一方面,这正是大多数人的追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都希望能够托他的福,跟着一起混口饭吃。这说明了什么呢?魏连殳虽然是改革者,但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接地气,所以一般人都看不懂他在做什么,都以为他做的事情,都是在没事找事瞎折腾,现在终于回头是岸了。所以,我们从中学习到,哪怕做再大的事情,也要有用户思维,用最通俗的话给大家说明白,这个事情对大家有什么样的价值。
最后,魏连殳做得最失败的一步,就是选择“自我毁灭”。既然他后来迫不得已,投靠军阀了,那每个月有80大洋,那要帮助别人,帮助那些熊孩子们都是绰绰有余的啊,为什么不为乡亲们多做点贡献?在他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却做了最愚蠢的选择,来反抗这个世界,这不得不让人感觉到可惜。其实,魏连殳这个盒饭根本没必要领,在大的方向坚守初心,然后在战术上不断地调整,他本来应该是知识分子的典范。说实在的,迅哥写了这么多小说,魏连殳应该算是最高的思想觉悟了,也许在迅哥的小说中,要是大团圆结局,并不是他要表达的初衷,好歹也得留点遗憾。
好了,关于《孤独者》这篇文章,我就为大家拆解到这里了,当然这都是我的个人主观想法,难免带有偏差,也敬请各位留言指正,相互探讨。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谢你的关注与支持,希望对你有收获,下一篇约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