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歡迎來到“走近魯迅”欄目,今天為你解讀的是魯迅的小說《孤獨者》。

這是一篇叙事小說,虛構了一個“我”,通過跟主人公魏連殳幾次交流的過程。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特别有想法、有才華的知識分子,應該也參與過“五四運動”的,充滿了愛國的熱情,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來拯救社會。但是他的遭遇是悲慘的,現實一次次拿走了他的希望。他的一輩子都沒有結婚,因為他思想另類,從骨子裡都充滿了反抗精神,是以沒有人看得上他。
盡管如此,魏連殳是一個非常熱心腸的老好人,特别關心熊孩子,因為他覺得熊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他們的骨子裡并不壞,隻要合理引導社會就有救了。可是,這個談何容易?說實在的,既然都說“熊孩子”,大人都這麼“熊”,是以他們那從小就開始“熊”了,還怎麼去合理的引導?與此相反,占他便宜的卻是不少,盡管他失業了,生存都成問題,但人性就是這樣,有便宜不占就是虧。當他生活陷入困境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幫助他,最後誰幫他解決生計呢?正是杜師長,一個軍閥老大聘請他做顧問。生活問題是解決了,但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最終的結局,他也請自己吃了便當。
下面我就詳細給大家講解這篇文章,還是以第一人稱“我”來代入本文,敬請各位留意。我和魏連殳第一次相見,是在他祖母的告别儀式中。小說充滿諷刺色彩,初次見面,是在告别儀式,是送他祖母;而最後一次見面,也是在告别儀式,變成了送别他本人。魏連殳的祖母,是他父親的養母,而親生祖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走了。魏連殳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他是由這個祖母養大的,是以他也一如既往地盡孝。
在送别祖母的時候,親戚們都特别地怕他。怎麼回事呢?因為他參加過五四運動,思想比較另類,是特别反對封建迷信的。親戚們在擔心,會不會倡導“無神論”,而不給他們搞這麼多的儀式呢?然而,親戚們的擔心是多餘的,他還是尊重大家的意見,一切照舊。其實,這個很平常不過嘛,對于傳統的孝道,魏連殳還是遵從的。可是,親戚們對他卻帶着有色眼鏡,他的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會不會“不按套路出牌”?很顯然,他在大家面前,怎麼做都不會被人待見,多麼另類的一個人啊!
魏連殳是一個小編,原來是有着穩定的工作。他特别關心那些暫時處于低谷的弱者,隻要誰失業了,都可以到他家來聊聊天,吹吹牛,是以沒有工作,暫時感到困難的人,他們也能感覺到一絲絲溫暖。但是,一旦他們找到工作以後,就沒有去他家找他聊天了,一來工作太忙了,二來也不需要怎麼安慰了吧。是以說,魏連殳真正的朋友也沒有幾個,哪有多少人跟他會有交集呢,對吧?在本文中,我開始也是一個失業者,當然也會跟魏連殳聊天吹牛,看到了一個特别之處,有一群熊孩子找他玩,他就給熊孩子們每人買了一個口琴。魏連殳關心熊孩子,比關心自己更多。他認為,孩子們起初都是單純的,隻不過後天被帶壞了而已。
而我對此持反對意見,我認為孩子們之是以變“熊”,是因為他們内心本身就有這顆種子,如果本身沒有這顆種子,誰都帶不壞。是以,我們倆還争論起來,不歡而散,從此我也沒有再去過他家。實踐證明,還是我判斷對了。魏連殳的親戚們都得寸進尺,知道他沒結婚,還要把小孩交給他,讓他來撫養。本來他的工資也不高,還要撫養這麼多的熊孩子,那真的是夠他喝一壺的了。
然而禍不單行,魏連殳做小編的時候,因為他的寫作風格跟主流是格格不入的,就受到了很多水軍的謾罵,他工作的學校迫于壓力之下,把他辭退了。此時此刻,魏連殳生活非常窘迫,吃飯都成問題了。怎麼着?能賣的都被賣掉了,包括他平時最喜歡的書籍《史記索隐》。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家徒四壁。這個時候,魏連殳最大的願望,就是要找份事情做。但是,這談何容易啊?平時他幫助過很多人,應該有不少朋友願意幫助他的才對的啊?但是,他身邊的朋友,處境都跟他大同小異,他們自己都窮困潦倒,還怎麼有餘力幫他呢?哪怕能夠活着,都是一種奢望,不禁感歎:我太難了!
俗話說,人到了谷底的時候,怎麼走都是向上走的,在魏連殳這裡同樣适用。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杜師長看中了他的才華,寫作能力杠杠的,于是找到他,請他做顧問。杜師長是誰呢?就是一個軍閥的老大,屬于反派的人物。杜師長給他開出的薪酬是每個月80大洋,在當時看來,可是一筆巨款啊!魏連殳穩定下來後,第一時間就想到我,給我介紹這個工作機會。從我的角度來看,魏連殳已經變了,不再是之前堅守原則的知識分子,居然投靠敵人去。
大半年後,我回到s城,經過魏連殳的家門口,想着雖然他已經投敵,但畢竟是老朋友相識一場,好歹也拜訪一下。然而,在幾天前,魏連殳已經領了便當。诶,不是活得挺滋潤的嗎,怎麼這麼快就領便當了?原來,雖然魏連殳領着高薪,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但他活得并不快樂。他每天都在自暴自棄,虐待自己,加上内心特别地壓抑,身體怎麼吃得消?于是沒過多久就得病了。
在其他人看來,給軍閥做事情,領着高工資,而且還給人膜拜,應該是名利雙收,大家看來都是正常的追求。但是,在他看來,感覺這種生活非常地别扭,他的内心特别掙紮。如果是其他人,當然就活在當下,既來之則安之;但魏連殳不一樣,他内心都是抗拒的,就連最後永遠閉上雙眼,還帶着一絲的微笑。由此可見,他的内心是多麼的絕望,對于現實再也沒有一絲的留戀。
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跟前幾篇“走近魯迅”一樣,我們也不按套路出牌,沒必要去批判當時的社會有多麼不公平,因為講這個并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魏連殳這個人物,從中吸取教訓。大家有沒有覺得,魏連殳這個人真的是奇葩中的極品?先不要說知識分子的另類,就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他也是一個“人才”。他的智商很高,但情商、數商卻非常差勁,人生的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我們開開腦洞,如果你是魏連殳,會在哪一步稍微調整一下呢?
在我看來,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還去幫助别人,這一點真的是顯得多餘的。在本文可以看出,哪怕他幫了别人,也并沒有得到什麼好的回報;試想一下,要是他狠下心來,不要管這麼多的事情,對于别人的困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盡管這樣做,同樣有人會說他的是非;但是,他把事情做得好了,說他的人也不見得會減少啊。反正都是會被人議論,還不如先管好自己,口袋有錢,啥都好說話,不是嗎?
魏連殳幫助他人,并沒有讓别人對自己的印象變好;諷刺的是,當他走投無路,去為軍閥效勞時,原來看不起他的人,都紛紛對他改變看法,一方面感覺他跟着好的老大,非常有錢途,是以說嘛,人真的是勢利眼;另一方面,這正是大多數人的追求,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都希望能夠托他的福,跟着一起混口飯吃。這說明了什麼呢?魏連殳雖然是改革者,但最大的問題,就是不接地氣,是以一般人都看不懂他在做什麼,都以為他做的事情,都是在沒事找事瞎折騰,現在終于回頭是岸了。是以,我們從中學習到,哪怕做再大的事情,也要有使用者思維,用最通俗的話給大家說明白,這個事情對大家有什麼樣的價值。
最後,魏連殳做得最失敗的一步,就是選擇“自我毀滅”。既然他後來迫不得已,投靠軍閥了,那每個月有80大洋,那要幫助别人,幫助那些熊孩子們都是綽綽有餘的啊,為什麼不為鄉親們多做點貢獻?在他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卻做了最愚蠢的選擇,來反抗這個世界,這不得不讓人感覺到可惜。其實,魏連殳這個便當根本沒必要領,在大的方向堅守初心,然後在戰術上不斷地調整,他本來應該是知識分子的典範。說實在的,迅哥寫了這麼多小說,魏連殳應該算是最高的思想覺悟了,也許在迅哥的小說中,要是大團圓結局,并不是他要表達的初衷,好歹也得留點遺憾。
好了,關于《孤獨者》這篇文章,我就為大家拆解到這裡了,當然這都是我的個人主觀想法,難免帶有偏差,也敬請各位留言指正,互相探讨。我是@狂人先生,非常感謝你的關注與支援,希望對你有收獲,下一篇約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