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山此处是龙眠
原著|白梦
改编|陈先
图片|何传伟 陈先
这里群山叠翠,林壑幽深;
这里有碧水蓝天,飞瀑流泉;
这里茶香飘逸,鸟语花香,俨然一幅幅山水画卷;
这里人文荟萃,遍及众多先贤智者的情怀与足迹;
这里是桐城派故乡、六尺巷故里、黄梅戏之乡,自然与人文的天作之合,
中国隐逸文化名山——龙眠山
隐逸龙眠 赵釴: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张英:吾庐深隐绝尘埃
李公麟开隐居龙眠山的先河,此后的桐城闻人贤达不断效仿,在山中建庄园,兴别业。明代“嘉靖四杰”之一,官至中丞的赵釴,喜得养在宝山的龙眠真境,他在此置田建庄,将族中贫苦无产者迁来同住,形成了一处世外桃园式的赵氏家园“杏花村”,他如此描述宝山:“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宝山湾
桐城著名大家族,被誉为继孔氏之后的第二大家“桂林方氏”在碾玉峡旁,寻得胜山福地,建有“碾玉山房”“挈兰馆”等,“碾玉山房”建在“碾玉峡”边。方以智少年时就曾在挈兰馆中读书养性。
挈兰馆
石门冲经年岚回雾绕,飞珠泻玉。明代大学士何如宠,留下的摩崖石刻依稀可辨,东边的崖壁上,云间陈某刻有“石门真隐”。明末邑人方羽南,曾隐居此地撰《易荡》。
石门真隐石刻
曾任明兵部侍郎的孙晋,顺治初年他才40多岁即返乡隐居,龙眠山中建了“椒园”,他在椒园中除了辅导孩子们读书,就是开荒种茶,研发新品。
孙氏故宅
未几,清朝定鼎。那些曾经在明朝为官的桐城人,大都回归故里,他们重拾瓦砾,自建茅庐,远避城市,来到山中,以遗民自处。在此课读儿孙,耕田种茶,自给自足。
椒园茶
同样以遗民自处的还有桐城另一大姓姚氏家族的姚孙棐,他也是明朝官员,明亡后归隐龙眠山,在山口的颂嘉岭上建“瑞隐堂”,儿子姚文然也在不远处筑几间亭舍,谓之“小隐堂”。
相传姚孙棐隐居过的桃花洞
凤形
不久,清朝大量启用汉人臣子,一次次征召,直至被地方官员押解送往京城。姚文然官至刑部尚书,在《大明律》的基础上完善《大清律》。他持斋念佛,宅心仁厚,常以“常觉胸中生意满,需知世上苦人多”为座右铭,他掌刑部以宽刑为务。后来,他的女婿张廷玉,在做刑部侍郎时就常效法,审案主张“罪疑唯轻”“功疑为重”。
披雪瀑
戴名世的曾祖父戴震,是明末诸生,明清易代之际,怀着亡国之痛,削发为僧,“卜居龙眠”埋头著书,筑室数楹,极竹木之胜,名曰“太古山房”。又于舍房搜得悬流千尺,筑“响雪亭”。
社道湾
退休后的张英,在赐金园里,每日种荷植松,自号“圃翁”,以经营山园林圃为乐。康熙皇帝羡慕他在龙眠山中的神仙生活,为他的书斋“双溪草堂”题写了一付对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龙眠山庄所在地李家畈的元宝塘
黄庭坚读书处
出旧桐城“宜民门”,往西北约行三四里,有一处背山面水、林木茂盛、幽雅清静之地,旧称古塘庄。清初,诗人潘江隐居于此。因其居处自名为“河墅”,时人又称潘江为“河墅先生”。
古塘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明一代,据何永绍《游龙眠记》中记载:龙眠山中“巨族之园林亭馆居其半”。左光斗的“三都馆”、何如宠的“别峰院”、姚文燮的“黄柏山房”、马孟桢的“玉屏山庄”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别峰院所在地
这些名人别业大都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山庄主人也多为避乱移家出走,流落四方。
黄草寨所在地
相传,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散部为逃避朝廷清剿,驻扎于黄草尖顶峰黄草寨。黄草寨东西长,南北窄,方圆约两平方公里的开阔地,四周因形就势,建有山石筑成坚固的城墙,高有两三丈。四方各建有一座城门。寨内军营兵舍,如今,唯剩被风雨剥蚀的仙人床、野马槽、野人洞等废弃的残砖断瓦。
马鞍寨所在地
在海拔600余米的五岭东北边,太平军曾驻扎的另一个地方叫马鞍寨。从南向北,五岭3座山包毗连,寨墙围三山而建,墙高2~3米,周长足20华里。东西南北设有寨门,寨内有几处较大的平地和水池。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马鞍寨现代林业生态园。
马鞍寨上
两座山寨遗存,无疑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忠实见证。龙眠山沉寂多年,隐而不发,它在默默积蓄力量。
专题片《诸山此处是龙眠》之山水龙眠
专题片《诸山此处是龙眠》之风物龙眠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