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5岁约翰勒卡雷宝刀不老,推出经典间谍小说《柏林谍影》续篇

说起好看的间谍小说,少不了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的成名作《柏林谍影》,这部格雷汉姆·格林口中“最好的间谍小说”,被英国推理作家协会评为“五十年最佳”,足证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八十五岁,勒卡雷推出了该书的续篇——《间谍的遗产》。

85岁约翰勒卡雷宝刀不老,推出经典间谍小说《柏林谍影》续篇

《间谍的遗产》

《间谍的遗产》近日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该书以史迈利的“左膀右臂”彼得·吉勒姆的视角展开,故事开头,吉勒姆在法国过着安逸的隐居生活,但他作为间谍的过去如一团阴云挥之不去。一天,一封密函把他紧急召回伦敦。吉勒姆震惊地发现,这次要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昔日同僚的后裔——他们的父母有着情报人员无法忘记的名字:利玛斯与丽兹。当年那场失控的事件中,忠实的情报官与爱人双双命陨柏林墙下。是什么导致了两人的死?是圆场故意“弃子”,还是另有隐情?吉勒姆回溯记忆深处,不得不去直面他不愿道出的秘密……如果说圆场的往事是一幅拼图,那这本书就是拼图的最后一块,它掀开了伤疤,也解开了谜团。

《间谍的遗产》是“史迈利系列”的第九本,也是收官之作。勒卡雷说:“毕竟,史迈利已经一百二十岁了!”

1958年,二十六岁的大卫·康威尔在伦敦西区柯曾街莱肯菲尔德大楼三楼一间狭小的里屋中,创造出“约翰·勒卡雷”这个笔名,与之同时诞生的,还有乔治·史迈利这个业已退休的英国老头。史迈利矮胖、戴眼镜、少言寡语,和007特工之类潇洒多金的间谍形象搭不上边。但也就是这样一个形象,日后深入人心,被誉为“战后小说中最丰满、聪明、吸引人”的角色之一,立于文学史经典人物之林。

勒卡雷基于在英国情报局的工作经历,虚构出一家情报机构,因地处剑桥圆场而命名为“圆场”。在英文中,圆场也有“马戏团”之意。“还有什么比‘马戏团’更适合来形容一群精于表演艺术的间谍呢?”勒卡雷说。

《间谍的遗产》中,那些让人耳熟能详、爱恨交织的圆场人物一一登场:吉勒姆、普莱多、米莉、海顿……很多读者都表示,上一部的“史迈利系列”还要追溯到九十年代初的《史迈利的告别》,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又能重见这些“老朋友”,着实激动不已。普莱多在暗杀变节者后何去何从?史迈利与卡拉最后的交锋是怎样的?书中蕴含多处“彩蛋”,还等细心的读者去发现。

书中两代人对于罪孽与救赎的讨论,则让人想起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勒卡雷在书中写道:“对历史遗留问题互相推诿是眼下的民愤集中点,是新流行的全民运动。当今清白无辜的一代,对抗有罪的你们那一代。谁将偿还我们父辈犯下的罪孽?即使所做的事情在当年的情境下根本称不上罪孽?”当真相越来越近时,勒卡雷的人物流露出了鲜明的间谍特质:“当真相撵上你时,不要逞英雄,快逃。”

《柏林谍影》的出版令勒卡雷名声大噪,但他作为间谍的身份也随之“暴露”,好在文学造诣过硬,让他得以从此靠写字营生。迄今为止,勒卡雷已创作小说二十五部以及一部名为《鸽子隧道》的回忆录,他的文学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类型小说的范畴。《赎罪》的作者伊恩·麦克尤恩认为:“勒卡雷早已不是类型小说作家,他很可能是英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他对于我们时代的堕落,对于我们的官僚体系本质的刻画,无人能出其右。”

与老当益壮的史迈利一样,勒卡雷对于观察、记录这个时代依然有着不竭的热情。他在采访表示,交稿的一刻,他感受到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深深的沮丧”。只有当“旧作中升起新鲜灵感,如凤凰从灰烬中重生”之时,生活方能“恢复正常”。因此,当八十八岁的勒卡雷与妻子在位于英格兰西南角的康沃尔郡面朝大海的宅子里“隔离”时,不难猜到勒卡雷在忙什么。

“我们身边没有任何人,这仿佛是一场悬崖边缘的蜜月。我每天九点开工,若是不写点新东西,实在感觉愧对了这么好的创作环境。写得非常顺利。”勒卡雷如是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