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宝木笑
去年,战争电影《1917》得到极高评价。有人说,这是继《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这个评价并非溢美之词,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是用一种“热”的叙事来表现二战的惨烈,那么《1917》则更像是用一种“冷”的基调来展现一战的悲歌。《拯救大兵瑞恩》开篇20分钟诺曼底登陆的桥段,以其极为自然主义的血肉横飞,成为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那是“动态”的战争直播。而一镜到底的《1917》则通过无处不在的尸横遍野,注定成为另一经典,那是“静态”的生命墓碑。
近年来,一战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渐成热点。很多人会拿一战和二战进行比较,资深军迷一般会谈到,虽然二战在武器方面更加先进,虽然二战中丧生的人数是一战的近乎十倍,但若论战争的残酷性,却不见得比以阵地战为主导的一战高。据统计,在一战中,一位年轻的士兵在某场战役发生期间,最多只能存活不到十分钟。仅“凡尔登战役”双方伤亡人数就近100万人,由于太过惨烈,又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当年德国的“马克泌”mg 08式重机枪,在一天内就杀死了6万名英法联军。而“索姆河战役”造成的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
如果德国那位著名作家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看到我们在这里讨论一战和二战的比较,也许一个酒瓶子就砸到我们头上了。坦率地说,我认为雷马克这个酒瓶子砸的对,至少可以让很多人清醒一些:享受和平生活的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论战争?当然雷马克也一定会追加一句:“你们知道战争的残酷么?你们真的想去体验那种残酷么?”正因此,《西线无战事》这部经典在近百年后依然适合成为键盘侠们自我反省的利器,抑或水泥森林里无数“996”们自我救赎的方舟。
1916年11月,18岁的雷马克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学校直接报名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五次负伤,九死一生。战后雷马克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恢复期,或者说他压根儿就从未恢复过来,肉体的伤痛特别是精神上的损伤一直紧紧缠绕着他。1927年下半年,在酝酿了很久之后,雷马克写下了《西线无战事》。1929年《西线无战事》刚出版就引发了轰动,仅在德国国内,第一年就销售了120万册。在随后的岁月里,这部书被翻译成二十九种文字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其实,雷马克和许多伟大作家一样,在经典诞生之前并未想过什么“畅销”。《西线无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是雷马克战争痛苦回忆的结晶。与其说他在创作一部战争小说,倒不如说他在试图用文字疗伤。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艰辛和苦痛的,不仅在于对炼狱般战争场景的重现,更在于对青春理想幻灭的重温。
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就是18岁时雷马克的小说版。他和自己的同学好友正值人生中最青春的少年锦时,他们充满激情,满含梦想,在当时德意志铺天盖地的军国主义宣传氛围中长大。在他们心中,作为一个男人,献身帝国战争是无尚光荣的使命,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是最浪漫的英雄行为。
在老师和家人的赞美鼓励下,在邻家女孩崇拜的目光里,他们换上笔挺帅气的军装,满怀激情和豪迈地踏上了一战战场。在这个过程中,雷马克实质上是不动声色地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宏大叙事的时代截面——博伊默尔仿佛是一滴正在活跃着冲向某个地方的水滴。雷马克从来不做孤立地人物设置,他通过无数普通人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映射着那个宏大叙事本身。
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沃森在《铁壁之围》一书中,同样采取了同盟国视角,通过大量史料描绘了一战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沃森的史料对雷马克《西线无战事》暗藏的宏大叙事有着很好的诠释意义。在我们的“常识”中,一战是标准的“春秋无义战”。然而,当时宏大的时代背景却是另一个样子,最有典型意义的是战争期间和兴登堡一道成为德国民众偶像的鲁登道夫将军,他曾非常感慨地说:“1914年至1918年的世界大战迥异于此前的大多数战争……它是一场存亡之战,一场彻头彻尾的人民的战争。”
亚历山大•沃森用大量史料揭示了一个让今天的我们瞠目结舌的事实:“真正让大众持续支持战争的是爱,而不是恨——对祖国的爱,对个人所属社区的爱,以及——最重要的——对在军中的丈夫、父亲、儿子的爱。”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都在疯狂地为前线的战争加油鼓劲,诚如一位神职人员在1914年10月告诉他的教区信众的:“爱是所有事物中的主要要素,没有爱,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如果在东线和西线战场上为我们而战的勇敢弟兄们不是怀着对祖国的大爱而开枪,那么战争的结果就是烧杀掳掠。”
这就像《西线无战事》中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好友们身边的环境,那是一个像空气一样包裹着所有人的环境,又像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强大磁场。在博伊默尔的家乡,以校长为首的所有老师将战争描绘得美好无比,参加战争就是充满光荣和自豪的事情。人们虽然也关心自己上了前线的孩子,但更关注的是那些孩子在前线作战的情绪是否足够高涨。而那些老绅士们根本不在意邻居孩子们的生死,最喜欢做的是像牌局般摊开地图,为眼下的战争局势争得面红耳赤……
在如此“宏大叙事”塑造出的史诗般的英雄浪漫主义氛围中,博伊默尔这些大男孩儿们唱着战歌、手捧鲜花、激动地踏上了战场……《西线无战事》是无愧文学经典地位的,如果用我们开篇的电影论来反观这部小说,我们甚至会发现,它是《1917》与《拯救大兵瑞恩》的有机融合。《西线无战事》在整个故事氛围上是《1917》式的,但在对战争的细节描写上,则采取了完全的《拯救大兵瑞恩》风格。
雷马克用自然主义手法描写战争暴力和残酷的细节,是彻头彻尾的重口味,这让《西线无战事》一直备受争议。雷马克极强的代入感写作,让人们被眼前的战争场景震惊:有的战士身体被炸得稀烂,博伊默尔的战友恰登说,可以用调羹把他们从战壕墙上挖下来,然后葬在饭盒里;两只脚被炸碎的人靠着脚部残肢在跑着;有的战士头盖骨被炸飞但还依然活着;有的人拖着被炸烂的膝盖用两只手向前爬了两公里;还有人捧着自己从肚子里滑出来的肠子向急救所一步一步地走着……
这是雷马克和《西线无战事》给这个世界的当头棒喝。雷马克用自己痛苦的回忆,告诉世人特别是后人战争到底有多么残酷。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们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战争在他们心中美好的形象完全被颠覆了——报纸上和学校里鼓吹的那些伤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的身体竟然能被撕裂成这样的程度,对面那些早已被妖魔化的敌人,竟然也都是如自己这般的普通人。
他们当中有和博伊默尔一样喜欢文学、充满浪漫英雄主义情怀的青年学生,也有夫韦斯特这样的煤矿工,有德特林这样的农民,还有恰登这样的工人……那个曾让博伊默尔精神崩溃的敌人,那个被博伊默尔杀死的人,生前其实是个排字工。博伊默尔最终发现,这些人和自己这一方一样,也是有家庭的丈夫、父亲和儿子,然而却在战场上杀死了和自己毫无冲突的别的家庭的丈夫、父亲和儿子。没人问为什么,因为战争根本就没给任何人思考的精力和时间。
当然,也不再有人去思考这些了。《西线无战事》宏大叙事布景板下的个体悲歌,本质上就是幻灭与迷惘。这些原本怀着英雄梦的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们带着激情、活力和热忱来到前线,迎接他们的是绞肉机一样的战场,还有整天被虱子叮咬。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提心吊胆,害怕有一天会被毒气熏死,成为没有下巴和脸孔的死尸。他们学会了低级下流的恶趣味,将打牌和抽烟当作人生最美好的享受,偷拿着军粮去敌占区幽会为了粮食卖身的姑娘……
更让博伊默尔感到幻灭的是,当他好不容易走了大运,休病回乡时。他发现家乡的人们依然生活在“宏大叙事”当中,他们对战争的看法和自己这些上了战场的人完全不同。“个体悲歌”在那里是不存在的,人们丝毫不管博伊默尔他们内心的巨大痛苦,甚至连他的父亲也依然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战事和政治。在那个瞬间,像所有“迷惘一代”一样,博伊默尔陷入到彻底的内心崩毁当中。
博伊默尔失去了人生目标,不知道活下去能干什么。他在家乡的“宏大叙事”中重返战场,从此不问缘由,畸形成长,然后迅速死去——“我们的年龄将一年年增长,一些人将会适应,另一些人会顺从,而多数人将会束手无策,岁月流逝,最终我们将走向毁灭”。博伊默尔的“个体悲歌”最终在一九一八年十月的某一天戛然而止。在战争即将结束,和平马上到来的那个宁静的秋日,他阵亡了:“他是往前面扑倒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样,脸上没有多少痛苦的感觉,有的是一种沉着,差不多是满意的样子。”而战报上则刊登了一条新消息:西线无战事。
……
白驹过隙,百年沧桑。对于我们来说,《西线无战事》最大的阅读障碍,也许并非是其自然主义的直辣写法,也非对人性的剖析和拷问,而是守住我们脚下这方土地、保家卫国早已成为我们深入骨髓的民族之魂。其实,雷马克的初衷与我们热爱祖国、捍卫家园的精神并不矛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维度的加持。
《西线无战事》百年来被当作反战小说的巅峰,这毋庸置疑。然而,这部经典真正的核心绝非反战那样简单。雷马克从未否定过爱国主义,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部沉郁顿挫的作品,唤起人们心中的理性和独立思考的灵魂。说到底,雷马克抨击的对象一直指向的是那些用某些“宏大叙事”来造成“个体悲歌”的利益集团,比如当时德意志的容克地主阶级,比如当时操纵欧洲政治军事的资本大鳄。
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重读《西线无战事》?
也许,我们早已被裹挟进了另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残酷战场……
“2019年7月入职拼多多的某女员工(1998年出生)在2020年12月29日凌晨1:30,在与同事一起走路回家的路上突然捂腹,晕厥倒地。同事立即呼叫120送往乌鲁木齐本地医院,经近6个小时急救依然无效,不幸离世。”——澎湃新闻
《痛心!拼多多22岁员工猝死,生前账号写着“为多多守边疆”,公司就知乎不当评论致歉……黄峥:最宝贵的资产是“人”》——搜狐网
《拼多多员工猝死,“996”是奋斗拼搏还是透支健康?》——澎湃网
“2020年拼多多股价表现亮眼,暴涨370%,市值已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超过京东和百度之和。”——证券时报
“群体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end—
每天分享一本书,专注读书辅助位。
欢迎关注@深度书痴宝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