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再崇拜劳动者了——《铁道员》有感

“铁轨畅通,准备就绪。”

“出站关闭...进站开启...信号正常。”

“出发前进...后方正常...信号正常。”

这是一个小站的站长做的主要工作,一天之中只有几次,甚至可能只有进站出站一次。佐藤乙松自幼崇拜开火车的父亲,立志并成功的当上了一名火车司机,驾驶蒸汽机车从煤矿往外运煤。后来资源采尽,矿山关闭,他被委任为铁道员。就这样,在日本北方一个叫幌舞的雪国小镇,在这个只有他一名工作人员的车站数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直至倒在站台之前,还记录下“本日一切正常”。

高仓健主演的著名电影《铁道员》讲述生命的悲凉凄美。影片开始就是白雪覆盖下更瑰丽的群山,当令人敬畏的火车头鸣着汽笛,冒着滚滚浓烟冲着镜头撞过来,主创人员的意图就显露了出来,主人公在夜幕初罩下的车站向着天空一声口哨长鸣,那种孤寂悲痛,撼人心魄。不过这种感觉只是一闪而过,随即换上了温暖婉转悠扬和慷慨激昂的音乐,把观众带进一个男人冰冷躯壳下火热激烈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之旅。

一个几乎快被人遗忘的偏远小镇,在女儿病重去医院时,乙松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并迎来妻子抱着已经冰冷的女儿,用他妻子的话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过你摇着旗子来看她。”他妻子身患绝症在医院弥留之际,他也不在身边,这引起了朋友妻子的愤怒。

在我们国家有更多的人奋战在各个岗位。从林海雪原到热带小岛,从湿润的东南沿海到苦寒的高原哨卡,无数人默默无闻地工作,流血流汗奉献。不少人就是因为看了《海峡》(高仓健出演的另一部著名电影)后选择了地质、土木工程等专业,一扎进去就是几十年,就是一辈子。剧中高仓健扮演的阿久津赴津轻海峡勘探之前和国铁领导谈话时自我介绍。

“小时候我在海边游泳,还想当海盗呢!”

“所以上江天岛海军学校?”

“不过,我在那儿只学了四个月,战后到京都大学学地质。”

“那么,你这铁路职工是当过海军的,军大的宿舍真令人怀念啊!那国铁以后呢?”

“在新宿车站和八王氏车站实习的时候,我当过售票员,还曾开过电车。”

“养路工呢?”

“也干过。”

“啊!”(轻轻的)

“学到很多,以后新宿又干了一年,尽检票,您瞧...”说着伸出手指。

前辈勉励他:“以后这些老茧会让石头磨得更厚,龙飞那地方真要人命,从这儿往南是本州的最北面,那儿风可厉害了!”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按照标准答案,以上对话是基本不给分,只有“学到很多”一句还算恰当。他应该说热爱地质专业,上军大尤其想当海盗那档子事不应该提。应该说服从领导安排,从基层干起,后来如何如何。应该说当售票员期间坚持学习,没有荒废专业知识,等等。

这位京都大学的学士(请注意不是研究生,可见本科教育的重要),日本主旋律电影的主人公,比起中国的高大全更加不食人间烟火。常年在外工作,三十大几才结婚,婚后扔下妻子儿子,年迈的父亲,而且是把自己的父亲和儿子全部交给妻子照顾,从南方到遥远的北国,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期间虽也回来探亲,但儿子上高中了他还不知道,父亲病危他奋战在工程事故现场而不能归。影片拍摄于1982年,在日本引起轰动,随后由上海译制片厂引进。整个80年代的观众非常幸运,可以看到国外高质量的影视剧,同期日本的《生死恋》《血疑》,尤其后者曾让万人空巷,山口百惠令亿万人着迷。而后才有冗长的《射雕英雄传》。和给西方电影配音不同,我国引进的亚洲邻国的影视作品一般都不拿腔拿调,基本没有破坏作品的意境,这部《海峡》的译制更是得到了一致的好评。高仓健这个日本“大男人”被中国人家喻户晓,其工作的投入,牺牲个人和家庭对国家的奉献,被称为日本精神,进而日本制造被高度认可接受。今天日本汽车充斥全世界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现在的丰田不再是过去精益求精的丰田(种种证据表明在资本控制下对利润的贪婪让品质走在危险的悬崖边缘)。虽然现在日本也早已学习西方强调个性和崇尚个人主义,虽然木村拓哉、金城武也为中国年轻人熟知,但都不及高仓健深入人心,至于女演员,几乎后继无人,不管是形象气质,还是出于商业考量,巩俐更能代表东方女性,更被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人接受甚至倾倒,章子怡更受好莱坞欢迎,更不用说直接用实力跻身世界三甲脾气火爆的李娜了。男人的“无私”(舍亲人不顾追求个人事业成功难道不是自私的表现吗?)”奉献,女人几乎无条件的服从,传统的温良贤淑,不再有市场。

于是在世纪末,1999年,确切的说世纪之交,于是有了这次“回归”,人性的回归,以向远去的日本精神致敬的方式。“...我相信我父亲的话而且验证过,他说‘蒸汽机将在战后重建我们国家,和他一起干’,我也是这样做的,我成了个火车司机,现在我将作为一名铁道员退休,我尽力了,没什么遗憾...”(远在异国他乡,特别是公派出国留学,学成不归的人,听到这番话,不知作何感想?)

我国的铁路工作者和他们的家属应该比起邻邦的同行更加可爱可敬可歌可泣,只是我们没有高仓健,我们的国师级的导演也志不在此。我们甚至有很多因为铁路而生,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早期著名的有因中东铁路修建的哈尔滨、牡丹江以及沿线的很多小城镇,东清铁路上的满洲里,随后有郑州、石家庄、株洲等一大批城市,现在高铁远离老城区,又兴起一波造城运动。中间有多少故事,多少的悲欢离合?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久远,人口之众多,又恰逢一百多年的沧桑巨变,无论多么轰轰烈烈,多么凄惨悲哀的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无论多么英勇伟大的人物,多么卑劣的军阀流寇,好像没曾来过一样。凶残的老毛子,险恶卑鄙的小鬼子,如今可见一粒尘埃?对日本而言明治第一重臣,宪政第一元勋,第一任内阁首相,堪称亚洲第一政治强人,对中国而言发动甲午战争的罪魁祸首,对朝鲜而言罪恶的殖民者——伊藤博文,不是被枪杀于哈尔滨火车站?(了却了他自己的戏言:“被人暗杀,本余望也。”)而时隔不到三年半,民国主要的缔造者之一,内阁制最重要的推动者——宋教仁,也陨落于上海火车站。而刺杀伊藤的朝鲜义士安重根,遗骸也无处可寻。(2014年1月19日,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开馆。)

我曾在火车上遇到一个开火车的老兄,他说遇到路况不明,他们就先驾货车(或机车)给客车探路,称为“踩地雷”。也许有人会提出质疑:火车驾驶员的生命也是生命。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中国是个多山国家,雨季地质灾害频发,密集的客流,相对落后的技术,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很多时候的选择是没有退路,不得不选择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在整个80、90年代,中国铁路事故频发,人员伤亡众多,有天灾因素,有技术因素,有人为因素,但大多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内控不到位,是铁路系统运行机制的问题,是当时整个社会各种问题的集中反映。广大的铁路职工都是普通极富同情心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对工作是认真的,对生命是热爱的。最近几年也发生了几起特大事故,但事故的频率明显降低了。中国人的悲哀不是被误解,不是被追责,不是充当替罪羊,而是更多的人求一个简单的工作而不可得。

现在很多穿越铁路的公路要么架桥,要么挖隧道,存在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道口撤销,但现在在一些城郊接合部位,特别是一些非主干的货运线路,仍然有人值守。每每经过,信号灯闪烁,警铃响起,令人畏惧的铁家伙在面前横过,压得地面、楼房颤动,我总感觉时空交错。自从看了《铁道员》后,对铁道员们肃然起敬。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再崇拜劳动者了——《铁道员》有感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再崇拜劳动者了——《铁道员》有感
现在的年轻一代不再崇拜劳动者了——《铁道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