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这本书的颜值,啧啧啧。。。。。。反正一看就不值当学霸悉心研读的。

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整本书太小了!太轻了!同样是正面管教体系的书籍,同样是讲低龄问题的书籍,看看《造化》与《0-3岁孩子的正面管教》一书的对比!面积只有人家的2/3,厚度还不没到人家的1/2!
然后看看内容,天啦,这样的排版,也太不环保了吧有木有?两页书上有几个字?好像全身的指头都能数的过来。
这么地广人疏的排版,当然看得很快,只需要简单翻一翻,三分钟以后,咦?!居然后半部分是英文版?也就是说,这本书比我预期的还要缩水一半?
当妈妈的听了建议花了二十多块钱买这本书,拿到手上难道不会产生一种“坑妈”的感觉?!
我开始怀疑张宏武导师要求我们写书评,是为了卖她翻译的这本书了。。。
但是,反正我买了,正好没时间写长篇书评,这个短小精干,嗯,很适合我偷懒,就写它吧。
于是拿到儿子的羽毛球课上,准备半小时搞定它,回去就开工。
呃呃,历史上最简短的育儿书,没有一个育儿方法的育儿书,确实在课上半小时看完了!
可是,莫非是应了那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什么这么极简的一本书,却让我的大脑从看完那一刻开始就疯狂地运转和计算,快退和快进,好像有点不正常了?
我一边看,一边在回忆,一边在叹气,一边在疑惑,一边在感恩;就这么每页的寥寥数语,让我想起了自己童年记忆中那些不轻易言说的不堪和伤痛;想起了我每一个挫折中 “扶我起来”给我巨大鼓励的好人;想起了我后来又是如何加倍地把童年那些伤痛还给了儿子;又是如何有点魔怔地做义工,加倍地把自己的鼓励和支持给了很多素昧平生的人。。。。。。
然后当儿子在球场上照例出尽百宝,一会儿嫌热嫌累,一会儿让我看他夸他,一会儿没接好球就发脾气,一会儿尿遁屎遁喝水遁吃零食遁时,我突然一改平日的就事论事或者虚假联接,而是带着好奇心静静地看着他,开始琢磨:他这样的个性和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谁的影响下,怎么样一点点形成的?
这本书造成的清醒和晕眩,到现在48小时过去了,还在持续。而且我觉得从中能探寻的关于自己过去的四十年和未来的若干年,还会持续受到它的影响,让我时刻觉察自己,关注自己,并且觉察孩子,关注孩子。
此书一定是抹了隐形的迷幻药水。。。。。一定是。
嗯,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这样,不能剧透太多,否则就太对不起出版人了,呵呵。但是可以八一八这本书的背景。
本书作者,美国的柏蒂璐教授
她在中国并不知名。但是,你如果知道:帮助过千千万万美国和全世界家庭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 尼尔森女士,也会以参加柏蒂璐教授的课程为珍贵的机会,你就会立刻对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柏蒂璐何许人也?她是临床心学博士,阿德勒研究会执行董事,从事心理学教学以及家庭心理咨询30多年。
阿德勒又是何许人也?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大师,正面管教的心理学基础奠基者。
阿德勒认为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总要通过各种行为方式来实现。所谓生活风格,就是指—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他强调人的生活风格约在四五岁时已往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几乎一生不变。
阿德勒还提出“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在他看来生活风格对人格的影响是潜意识的或被动的,而创造性自我则是按照自己的创造性构建起来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主动有意识的行为。即人格直接参与自己的命运井决定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嗯,我啰嗦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出这几个字——
创造性自我
这是
creative force
的直译,而这个词最“信达雅”的传神意译,就是三川玲为柏蒂璐博士的这本著作的译名
《造化》
而“创造性自我”又是如何创造演化了你?我相信,看完《造化》,每个人的答案还都是各不相同的,那就是你自己的私人逻辑——你的创造性自我——造化出的属于你自己的人生答案了。
总之,一开始以为买了本育儿书,后来发现这明显是一本心理学绘本,最后觉得,这像是哲学书籍,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录。
庆幸遇见,感恩拥有!
这——也是我的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