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平历史:严羽与《沧浪诗话》

来源: 大武夷新闻网 作者:危思文 文/摄

严羽,字仪卿,又字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莒溪(拿口严家坊)人。严羽生活于南宋宁宗到理宗时期(约1195-1264年)。

严羽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受教于包恢门下(包恢之父包扬曾为朱熹弟子)。严羽一生自恃才高,却暗于仕途,一生际遇不佳,长期隐居或云游江湖。时与同宗严仁、严参齐名,号称“三严”;又“三严”加严肃、严岳、严必振、严必太、严奇、严若凤等“六严”号称“九严”。

严羽才高八斗却无心出仕,但他崇拜萧何、曹参、樊哙、灌婴这些名士,他们凭实际才华、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辅佐明主,做出一番惊世功业。一生虽有一段云游的快活时光,但他终恨一生无为,不能实现己愿而愤然,于是写下的诗常表达出无限郁闷、愁怅的情怀。

云游期间严羽著有大量的诗作,但由于社会动乱甚多,传世诗146首、词2首、诗评论著《沧浪诗话》一卷。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关于诗歌的理论评著,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化年间。它是一部具有系统性、文论性的文学评著,是汉魏唐以来最完整、最系统、最全面的一部诗歌艺术评著,对后世影响很大。1244年(宋理宗淳祐四年)刊行的诗话汇编《诗人玉屑》中曾将其内容全部录用,宋、明、清历代也另刻有单行本。

《沧浪诗话》的主要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即:“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考”。 “诗辨”是全书的中心内容。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对诗认识的观点,认为“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文中以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为例,说明这些时期的诸才是“最上乘,具有正法眼”的诗。学诗者只有博取这些名家诗“酝酿胸中,久之自然。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诗辨”中进一步提出,要想诗能“入神”,须有“别才,别趣。”所谓别才、别趣,作者的观点是“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书有别趣,非关理也。”也就是说,作诗须有特殊的才能和特殊的意境。这与多读书,多明理无关。或者说是“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而是应通过“妙悟”或叫“禅悟”的方法,通过诗的体制、诗的格力、诗的气象、诗的兴趣、诗的音节诸方面而营造、构建出一种“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或凄婉的思想感情境界,然后通过文字、音阶表述出来,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严羽所追求的诗歌艺术的美学思想。

严羽生平史迹所留很少,现在所能考证到的就只有本地所存留的“沧浪阁”与严羽故居旧址。据记载邵武熙春山脚下的“沧浪阁”是清雍正初年邵武知府周伟为纪念严羽而改名的。此阁原名“八角楼”,系明万历年始建,时为富屯溪上“万年桥”南端的桥头堡。乾隆五年(1740)重建石桥时原阁毁。乾隆十四年(1749)复建,1982年重修。2000年后邵武市委、市政府在城南新区建有“严羽公园”和“严羽大道”。

严羽的诗歌评论著作《沧浪诗话》,是汉、魏、晋与盛唐以来的一部最为完整、系统的诗歌评论著作,它被元、明、清数代的诗词界所传录,对后世影响很大。《邵武县志》“儒林”卷记述详尽:“绍定间,建昌蛮獠作乱,犯邵武军。主帅畏贼大炽,井里萧然,因感愤为《纪乱诗》。其后元人约宋灭金,已而败盟,连岁构兵,江淮涂炭。羽自居草野,未尝不三致焉。所著诗百余篇及诗话一卷,为邑人李南叔收录。咸淳初黄公绍序而传之”。《诗话》中的“诗评”、“诗考”对前人的诗进行评论和考证,为后人研究前人的诗歌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佐证。特别是在“诗辨”中提倡的诗歌创作的思想作风和对诗歌艺术的美感追求的主题,更是影响深远。

作为诗人和诗歌评论大师,地方史籍有记载。《邵武县志》“儒林”卷中记曰:“羽(严羽)为人粹温中有奇气,好结江湖间名士,为诗宗盛唐,尝著诗话评论,考辨种种旨极,其论略曰: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识者以为名言。羽既不仕,然忧国爱民之意,每见于诗。”严羽作为一代名人,收入1995年编印的《福建名人词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