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台州网丨缅怀朱洗先生

缅怀朱洗先生

中国台州网丨缅怀朱洗先生

琳山农校朱洗楼 何向东摄

10月14日,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朱洗先生诞辰120周年。

我的父亲许天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结识朱洗先生。他们都是吴朗西、巴金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最早参与者。我第一次见到朱洗先生是在1938年。“七七事变”发生后,父亲把我们母子从老家海盐(当时已被日本兵占领)接到上海法租界避难。有一天,父亲带我们兄弟俩去拜见朱洗先生。在他的研究所,我见到一口大缸里养着几只青蛙,这是朱洗先生运用单性生殖原理,试验成功的没有外祖父的青蛙。当时我刚上小学二年级,不懂什么叫单性生殖,但是对这几只没有外公的青蛙萌发了科学好奇心。

由于上海战乱,人们纷纷逃进外国租界,引起房租物价飞涨。出版社书店也都关门,父亲的译著无法出版,眼看一家人的生计没有着落,朱洗先生建议我父亲把家迁到他的老家临海店前村,那里地处偏僻山区,日本鬼子去不了。临海回浦中学已经迁到此处,我父亲可以在回浦中学教书,同时继续翻译工作。他可以请老家亲属帮我们安家。父亲十分感激。

有了朱洗先生亲属大力帮助,我们顺利地在店前村安好家。父亲在回浦中学高中教英文,我们几个孩子在朱洗先生创办的琳山农校上学。琳山农校的办学模式是半农半读,许多教师都是农校毕业生。朱洗先生写的校歌歌词开头就是“我来琳山,且工且读,心手并劳,革除陋俗”。学校的经费来源是朱氏祠堂捐给学校的几处房屋(祠堂)当教室,几十亩田和一座山(琳山)。琳山主要埋葬朱氏历代先人。朱洗先生用当教授得来的薪水盖起了一座教学楼(至今还在),还不断用自己的钱购置教学、实验仪器,如德国的高倍显微镜。通过他在文化出版界的朋友,为学校筹集不少书籍,这些图书不仅供师生阅读,周边的农民也可借阅。学生不限于朱氏子弟和店前村村民,周边一二十里外的孩子也慕名而来。这些学生早出晚归,带上几个芋头、几块番薯当午饭,学校提供开水或菜汤。学生全部免交学费,生活困难的还可以申请补助。

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年龄,安排劳作课的难度和强度,从初小学生学习除草到高年级学会各类田间操作,还要学会果树栽培嫁接、蔬菜种植等农艺。学校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琳山上开地种瓜菜,每年秋收季节举行收获展览比赛,根据收获大小给予奖励,这些瓜菜低价供应食堂。

每年休假时,朱洗先生总要回到琳山,与师生们一起开山种田。他经常带回来一些优良果木蔬菜种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水蜜桃,不仅汁多还特别甜。还有粉红色番茄,个大味足,当地不少农民引种到自家菜园里,我家也种了几株,几乎一年到头都能享用。朱洗先生熟读古文,劳动间隙常教我们背诵,如《满江红》《桃花源记》《陋室铭》等,至今我记忆犹新。

抗战胜利后,我再没有见过朱洗先生,只是从父亲与他的通信中知道一点情况。1949年临海解放,我从浙东游击队第四支队分配到临海市军管会工作,一度借调到台州军分区参加招收青年学生参军,见到了不少琳山农校校友。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朱洗先生的教诲。

来源:中国台州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