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朱洗先生
琳山農校朱洗樓 何向東攝
10月14日,是我國著名生物學家朱洗先生誕辰120周年。
我的父親許天虹,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結識朱洗先生。他們都是吳朗西、巴金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最早參與者。我第一次見到朱洗先生是在1938年。“七七事變”發生後,父親把我們母子從老家海鹽(當時已被日本兵占領)接到上海法租界避難。有一天,父親帶我們兄弟倆去拜見朱洗先生。在他的研究所,我見到一口大缸裡養着幾隻青蛙,這是朱洗先生運用單性生殖原理,試驗成功的沒有外祖父的青蛙。當時我剛上國小二年級,不懂什麼叫單性生殖,但是對這幾隻沒有外公的青蛙萌發了科學好奇心。
由于上海戰亂,人們紛紛逃進外國租界,引起房租物價飛漲。出版社書店也都關門,父親的譯著無法出版,眼看一家人的生計沒有着落,朱洗先生建議我父親把家遷到他的老家臨海店前村,那裡地處偏僻山區,日本鬼子去不了。臨海回浦中學已經遷到此處,我父親可以在回浦中學教書,同時繼續翻譯工作。他可以請老家親屬幫我們安家。父親十分感激。
有了朱洗先生親屬大力幫助,我們順利地在店前村安好家。父親在回浦中學高中教英文,我們幾個孩子在朱洗先生創辦的琳山農校上學。琳山農校的辦學模式是半農半讀,許多教師都是農校畢業生。朱洗先生寫的校歌歌詞開頭就是“我來琳山,且工且讀,心手并勞,革除陋俗”。學校的經費來源是朱氏祠堂捐給學校的幾處房屋(祠堂)當教室,幾十畝田和一座山(琳山)。琳山主要埋葬朱氏曆代先人。朱洗先生用當教授得來的薪水蓋起了一座教學樓(至今還在),還不斷用自己的錢購置教學、實驗儀器,如德國的高倍顯微鏡。通過他在文化出版界的朋友,為學校籌集不少書籍,這些圖書不僅供師生閱讀,周邊的農民也可借閱。學生不限于朱氏子弟和店前村村民,周邊一二十裡外的孩子也慕名而來。這些學生早出晚歸,帶上幾個芋頭、幾塊番薯當午飯,學校提供開水或菜湯。學生全部免交學費,生活困難的還可以申請補助。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和學生年齡,安排勞作課的難度和強度,從初國小生學習除草到高年級學會各類田間操作,還要學會果樹栽培嫁接、蔬菜種植等農藝。學校還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在琳山上開地種瓜菜,每年秋收季節舉行收獲展覽比賽,根據收獲大小給予獎勵,這些瓜菜低價供應食堂。
每年休假時,朱洗先生總要回到琳山,與師生們一起開山種田。他經常帶回來一些優良果木蔬菜種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種水蜜桃,不僅汁多還特别甜。還有粉紅色番茄,個大味足,當地不少農民引種到自家菜園裡,我家也種了幾株,幾乎一年到頭都能享用。朱洗先生熟讀古文,勞動間隙常教我們背誦,如《滿江紅》《桃花源記》《陋室銘》等,至今我記憶猶新。
抗戰勝利後,我再沒有見過朱洗先生,隻是從父親與他的通信中知道一點情況。1949年臨海解放,我從浙東遊擊隊第四支隊配置設定到臨海市軍管會工作,一度借調到台州軍分區參加招收青年學生參軍,見到了不少琳山農校校友。大家不約而同地回憶起朱洗先生的教誨。
來源:中國台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