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作者:有书共读

“我的一生,是中国女人为爱和理念争取女人自信的一生。”

讲这句话的人,是中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 潘玉良。

她是中国第一个作品进入卢浮宫的画家,还曾被法国授予国家金质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荣誉。

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徐悲鸿曾点评说:“中国不过三个画家,其中一个便是她。

但这些至高荣誉,在很多人眼里却抵不过她的一段不幸经历吸引人。

也是这段前尘往事,如同一张魔咒化作的网牢牢锁住了潘玉良幽怨的一生。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1895年,一个名为陈秀清的女孩出生在扬州一个平民之家。

一岁丧父,八岁丧母的经历让她只能辗转在几个亲戚家中寄人篱下。

14岁时,陈秀清被舅舅以一头牲口的价格卖给了扬州妓院。

从这天起,从未放弃抗争的她就下定了逃跑的决心。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青年潘玉良

几年的时间里,逃跑被抓回、毒打成为了她在妓院中的常态。

在不愿臣服的日子里,陈秀清选择了毁容和轻生。

为了不让到手的钱打了水漂,老鸨让她学着拉琴卖唱,做一个卖艺清倌人。

或许对于陈秀清来讲,这样已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但一直饱受欺凌的她,这一次却等到了命运对她的眷顾。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一次抱琴卖唱,席间坐着的几个赴日留学归来的新青年。

其中一位青年才俊便是时任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赞化

他不习惯这样旧式的烟花柳巷交际场,但又不能拒绝这样的官场交际。

当潘赞化看到眼前这个曲声婉转幽怨的歌女时,被她眼底的郁郁深情所打动。

对自由的渴望如同湖底的火花一般,映射在这双眸子下。

恰巧这点火花,潘赞化看得到。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潘赞化为陈秀清赎身,还为她买了白色婚纱。

两人的婚礼,证婚人与唯一的宾客只有潘赞化的同学陈独秀。

那一天,陈秀清为自己改名冠夫姓为潘玉良。

婚后长居上海的两人,相敬如宾。

潘赞化教她读书识字,并请自己的朋友洪野先生教授潘玉良绘画。

洁白的画布和颜料涂抹出的斑斓世界,都为潘玉良带来了新的感受。

在画画的时候,她感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快乐。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静物作品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1918年,23岁的潘玉良在潘赞化的支持下,以素描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进入美专读书的女学生。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潘玉良前排左一)

课堂上的艺术氛围和课外采风的欢快时光,带给潘玉良诸多灵感。

在这段校园生活中,她绘制了大量人体艺术油画。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作品《裸女》

但好景不长,青楼女的经历被同学揭发,潘玉良被迫退学。

在校长和潘赞化的建议下,潘玉良只能远渡法国继续学习绘画。

1921年,潘玉良与徐悲鸿一道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后又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

漂流海外的日子里,没有爱人相伴,潘玉良又回到了一个人的世界。

空闲的时间里,她勤于素描练习,并自学了雕塑与雕刻。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雕塑工作照

1926年,潘玉良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除了5000里拉的奖金外,她也成为首个获奖的中国人。

油画作品《我的论画女友》、《美丽的布依卡尔》和《郁金香》入选56届独立沙龙画展,《裸体画》更荣获“法国国家金质奖章”。

《华美日报》也称赞她是“艺术精英”、“令人敬仰的艺术家”。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1928年,结束了八年留学生涯的潘玉良回国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

1935年,潘玉良举办了自己的第五次画展。

徐悲鸿还特地在《中央日报》上给予了极高评价:大夫无得,而得巾帼英雄潘玉良夫人。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徐悲鸿:《观玉良夫人个展有感》

画展中一幅巨型的油画《大力壮士》,画中的裸体壮士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

闭幕的那天,这幅画被撕破并贴上字条“妓女对嫖客的歌颂!”

所有的苦难没有被油画世界里的颜料渲染,曾经的伤痕难以覆盖。

这一次再度被掀开伤疤的潘玉良,割断了对这片土地和爱人的最后眷恋,孤身一人再度赴法求学。

一别四十年,潘玉良与潘赞化只有简短书信来往。

“六二老妪如少女,摩挲怪兽古雕镌。温柔敦厚仍如昨,文采风流未减前。”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自画像

在潘赞化的眼中,自画像里的老妻一如当年的少女模样。

而他不知道,二战中的法国已经兵临城下,潘玉良的生活也陷入困顿。

她很少卖画,收入甚微,靠朋友接济才勉强度日。

孤独成为了她灵感的催化剂,一幅幅画稿寄托了一个失意画家的精神与情感。

这段时间的潘玉良作品风格成熟,意境迷人。

画作中的女性都有和她人生轨迹相同,自我成长和觉醒意识。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作品《月夜琴声》

1959年,潘玉良获得了巴黎大学的多尔烈奖。这也是该奖项第一次授予东方女性艺术家。

她的作品开始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日本等地巡回展览。

她也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卢浮宫的画家。

面对法国政府希望她加入法国国籍的邀请,她拒绝并写回家书想要回国,却得丈夫已逝的消息。

1977年,潘玉良在巴黎破旧公寓去世,身边摆放着潘赞化送给她的怀表。

从“青楼女子”到一代“画魂”,她是画作藏入卢浮宫中国第一人

潘玉良与潘赞化的定情项链

临终前,她嘱咐朋友王守义要将怀表归还给潘赞化家人,画作全部运回国内。

潘玉良留下的四千多件遗作中,女性是其中最多的主题。

人物不再是传统西方油画中柔顺慈爱的圣母形象,她们的面部表情或坚毅或严厉,或不甘或审视。

封闭在框架内的方寸画作,也显示出对传统女性压抑精神的反抗意识。

在命运的满目疮痍中,潘玉良借由画笔划破被禁锢的黑暗迎向光明。

在漫长无声的寂静中,她坚守着对自由的忠贞。

正如她说的一样:我的一生,是中国女人为爱和理念争取女人自信的一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