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作者:历史文社

1991年至1992年间,国内上映过三部高分经典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该系列真实还原了解放战争中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点点滴滴。无论是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浩浩荡荡的解放军队伍,还是一个个高度还原、分外鲜活的历史人物,无一不让人为之震撼。

其中,马绍信老师所饰演的林彪元帅尤为深入人心,他那句“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更是被奉为一代经典台词。由于珠玉在前,此后其他版本的林彪再没能掀起什么水花。

然而你知道吗,当年拍摄《大决战》期间,曾经有人提议要删除林彪这个角色,或者将其丑化为纯粹的反派。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林彪

毛主席独自登上沟壑密布的黄土高山,站在橘黄色的天空之下,向远处眺望。突然,伴随着一阵闷沉的轰鸣,黄河封冻的冰面瞬间四分五裂,厚重的冰块随着滚滚黄河水倾斜而下、向东流去。

这幅恢弘壮观的场景,正是《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开头。为了用黄河解冻、破冰、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象,来充分展现共产党与解放军势不可挡的步伐,和中国的新生。摄制组足足在黄河边等待了两年时间,才得以捕捉、拍摄下了这3分钟的画面。

而这种不计时间、金钱、人力成本的投入,几乎贯穿了电影全程,只因影片背后的故事太过重要,也太过精彩。

现在先将时间拉回到1948年。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坐落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从1947年7月2日,中央工委在此正式成立,到1949年3月23日离开,党中央在西柏坡的621天内,完成了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转折。而其中最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辉煌的就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1948年9月12日,林彪、罗荣桓率领东北解放军,于辽宁省义县—河北省滦县30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国民党军队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个月的鏖战,我军成功攻克“东北门户”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就此牢牢关上了东北的大门,也彻底切断了国军撤回关内、输送物资的生命线。逼得困守长春的国民党第60军全军2.6万余人齐齐起义投诚。

紧接着,我军一招诱敌深入,成功将蒋介石派来夺回锦州的10万大军,围困在了辽西地区。并采用大规模围歼战,将其全军覆没。

随后的10天时间里,东北野战军以势如破竹之势,一路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抚顺、鞍山、沈阳、葫芦岛等重要据点。最终于11月9日,成功解放东北全境。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就在辽沈战役打响之初,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将军,依据我党“歼敌于长江以北”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以率先歼灭黄百韬兵团、解放徐州为核心的战略。

于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打响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我方牺牲最惨重的一战,同样也是歼敌数量最多、战略意义最重要的一战。尽管此战之中,我军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但凭借勇猛无畏的意志和精妙绝伦的战术,我军还是取得了全面胜利。

最令人震撼、泪目的是。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足足自发出动了543万名民兵,他们高喊着“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的口号,与解放军战士共同进退。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他们筹集了88万辆车,77万头牲畜,一路往前线运送了4亿多斤粮食,充分保障了战士们的衣食补给。他们不分昼夜、轮班换岗,在极短的时间内抢修了220里铁路、68座铁桥和不知有多长的公路,为解放军的高歌猛进创造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1年2月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陈毅元帅曾自豪地说:“五百万支前民工,遍地都是运粮食、运弹药、抬伤员的群众,这才是我们真正的优势。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而在最后一战平津战役中,已然颓势尽显、惶惶不安的国军,更是变得不堪一击。林彪、罗荣恒、聂荣臻三大元帅率领百万大军,仅以3.9万人的伤亡,便将敌军13个军共计52万人全部歼灭。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在持续142天的三大战役中,共产党、解放军、全国人民上下同心,一举歼灭了154万余名国军。而随着北平和华北大片区域的解放,共产党的红色基本燃遍了长江以北的每一寸土地。余下的国民党残部,再无翻身的机会。

“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里程碑”、“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石”,这些都是三大战役璀璨的头衔。

也正是源于三大战役独特而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想要将三大战役搬上大荧幕。但因为经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以及抗美援朝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直没能如愿。直到1986年1月,即三大战役胜利37周年纪念之际,党中央领导才亲自下令启动三大战役电影项目。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当然,该项目兜兜转转,最终还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负责。而总导演的大梁则被中央亲自安排给了李俊。李俊是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16岁便加入共产党并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李俊长期担任文化教员、宣传队指导员等文化要职,25岁时就凭借战斗英雄李鸿喜的同名歌剧《李鸿喜》获封一等功臣。建国后转型为导演的李俊,更是先后执导了多部经典红色电影,例如《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等等。

很显然,作为一名解放战争的亲历者、战士,以及一位作品出彩、经验丰富的优秀导演,李俊无疑是负责这项重要项目的不二人选。

如今有不少电影在宣传时,都喜欢用上“斥资多少亿”、“筹备好几年”、“豪华演员阵容”等噱头,不过其中99%都是滥竽充数。资金大头都进了几个流量主演的腰包,所谓的耗时n年更是可以用单纯的拖延症来解释。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当然,《大决战》三部曲与那些不知所云的伪大片可不同,这是实打实的鸿篇巨制。不说别的,就单看片尾那一长串致谢名单: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文物局、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档案馆等等。便能充分感受到,《大决战》的创作真正是举国之力的宏大。

李俊总导演精心选拔出了杨光远、蔡继渭、韦廉三位首席导演,由他们分别负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执导拍摄,自己则把握全局。

随后,主创团队前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地,查阅了关于三大战役的全部文献资料。并邀请三大战役指挥官之一的聂荣臻元帅亲自担任顾问,详细介绍当时作战的情况。此外,还有众多参与了三大战役的老兵,都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的战争细节。根据这些资料,主创团队精耕细作,翻来覆去将剧本修改了8遍,把精益求精发挥到了极致。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聂荣臻元帅

而在具体拍摄中,《大决战》的投入更是在中国影史上一骑绝尘:1亿人民币投资、5年时间拍摄、13万干部战士参与、出动群众15万余人次,此外还有160吨tn炸药、上万套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棉服、170多万发炮弹等等。

实际拍摄效果霸气到何种程度呢?除了开头提到的,等待两年实拍黄河破冰那一幕,《大决战》三部曲里还诞生了两个经常被其他战争片借用的名场面。

一个是《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军团大行军。据说,军部直接出动了一整个集团军,上万名战士实际还原了战争期间的行军场景,队伍犹如一条巨龙,一眼望不到头。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另一个则是《平津战役》中我军攻破天津城的那一幕。那是1949年1月的寒冬,东北野战军浴血奋战29个小时,终于解放了天津城。为了完美还原出那个令全军热血澎湃的场景,摄制组整整封闭了半座天津城,动用了2万名武警战士,用俯拍大全景的方式,展现了他们在金汤桥上、海河冰面奔跑、欢呼、挥舞旗帜的样子。

而在演员的选拔上,剧组方面也是下了大功夫。同时,在演员的刻画上,深入人心。衬衫扣子扣错的毛主席,皮鞋擦得锃光瓦亮的刘亚楼、喜欢洗冷水澡的邓小平等等。导演通过对领导人们生活化的描述,展现出了他们更真实、更人性化的一面,非常触动人心。

剧本创作、投资、演员选拔、大场面、小场景的拍摄,《大决战》三部曲真正做到了举全国之力,用心至极。相应的,电影虽然耗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却也物有所值,不仅成片质量高,拍摄进展也非常顺利。唯一只有一个争议点,那就是关于林彪的问题。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林彪剧照

众所周知,《大决战》拍摄时,林彪已经因为一些严重问题被开除了党籍。甚至早在1971年9月13日逃亡途中,就因飞机失事去世了。总之就是一个非常敏感,且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正因如此,有一些人认为,在这种中央亲自牵头、意义重大的巨制战争片中,不应该出现林彪的身影。要么就将林彪直接从《大决战》中抹去,不写他;要么就把他塑造为一个完全的反面人物。

当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在听闻这种提议后,立马做出了重要表态。他铿锵有力的回应说:“剧中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年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而且写林彪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因为他后来不好,就把这个人写成从头至尾都坏。”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杨尚昆

杨尚昆的回应无疑相当的积极且霸气。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本就不存在纯粹的白,或纯粹的黑,大家都是“五彩斑斓的灰”。放眼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相当多大人物都存在明显的是非争议。例如统一中原,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却也犯下了焚书坑儒等惊天罪行的秦始皇。又例如“九一八事变”中拱手将东三省送给日本鬼子;后来却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张学良。而林彪也是其中之一。

就像杨尚昆所说,林彪后来的确犯了大错,但他并非从头到尾都坏。相反,作为“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最年轻的元帅,林彪为抗战胜利、民族解放所做出的贡献,绝不容小觑。

从“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粉碎东北国军对南满解放区的进攻,将其彻底击溃、被迫全面转为守势。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林彪指挥了很多场影响深远的经典战役,而三大战役应该称得上他的最巅峰。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三大战役之中,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均由林彪担任主要指挥官。就如前面所介绍的那样,在解放锦州城后,林彪当机立断发起了辽西会战,将蒋介石的西进兵团一举包围、全部歼灭,顺利解放东北全境。顺带着,林彪还将东北部队从13万余人壮大到了上百万人,进一步为我军增强战力。

总而言之,《大决战》三部曲讲述的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故事,而在那个时候,林彪还是一位指点江山、万众敬仰的将领指挥官。他未来的错误不能被忽略,但他当时的功绩也绝不能被抹去或抹黑。

最终,在杨尚昆的指示下,林彪一角被列入了50名主要角色之中,并开启了全国征选。然后就有了马绍信版的林彪。

《大决战》电影拍摄时,有人主张不写林彪,杨尚昆:仗是谁打的?

林彪元帅一直都是一副沉默寡言、内向而压抑的模样,他喜欢反骑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安静思考问题,还经常大把大把嚼着黄豆。他虽然在战场上杀伐果决,但私下却做了不知多少准备。他早早就将军事地图记得滚瓜烂熟,清楚知道每一座山、每一条道的位置,甚至能够凭空在白墙上部署战术计划。而这一切都在《大决战》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

总之,《大决战》三部曲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其对战争场面的还原,人物细节的塑造,以及对林彪的客观展现,无一不令人震撼而触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历史类作品,也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历史、尊重历史。

以上就是本期历史文社的全部内容,如果喜欢不要忘记转赞评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