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作者:初延

黄埔军校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校,它诞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为我军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郭天民、许光达等开国将帅,都出自于这所学校。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总共产生过六期学员,其中,第四期于1925年10月开学,1926年10月结业,在第四期的学员中,有一位后来成为了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他就是吴溉之。

吴溉之生于1898年3月19日,湖南平江县郊源村人。吴溉之在出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之前,主要在军队任职,他参加过北伐战争,也担任过军委总政治部的组织部部长,其是我军一员文武兼备的名将。

吴溉之出生于平江一户小业主家庭,其祖辈皆为贫民。在儿童时期,吴家便落寞了,不过,吴父为了让孩子上学,依然拖各种关系让吴溉之上私塾读书。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少年时代的吴溉之学习非常刻苦,他不仅学习各种经书子集,还钻研新式学问,在平江培元学校读书期间,吴溉之认识了革命家李六如先生,当时,李六如正在参加反对湖南军阀赵恒惕的斗争,而吴溉之也在李六如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革命之路。

学堂中的斗争只是吴溉之进行革命实践的第一步,在从平江培元学校毕业后,吴溉之很快便参加了我党。因为有了恩师李六如的帮助,吴溉之进步很快,他先是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接着又担任了共青团平江县委的组织部长。1925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的信息传到了平江,吴溉之在组织的授意下,正式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进行学习。

吴溉之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酝酿之时,故而,吴溉之除了一边训练,还一边抽出时间参与到军校党委的建设之中,为了北伐的顺利展开,他一有时间便到宣传革命主张,因为表现优秀,不久,他便引起了当时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注意。1926年5月,时年28岁的吴溉之正式被组织派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师担任宣传员,之后,吴溉之便长期留在军内任职。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当时,正在上海领导工运的吴溉之因为来不及转移,不幸被捕。在狱中,吴溉之遭到了反动军警的严刑拷打,但其忠贞不屈,同年5月,经组织营救,吴溉之成功被保释,并被派到贺老总第20军警卫营担任排长。

狱中惨痛经历,并没有击垮吴溉之的革命意志,在担任排长之后,吴溉之又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平江起义,并成为了我军中的中坚分子。

吴溉之是在1928年7月回到平江参加起义的,当时,彭老总已经在平江地区做好了起义的准备,所以吴溉之刚刚回到平江,便被彭老总任用为平江游击总队的党代表。因为是黄埔出身,所以彭老总非常信任吴溉之,在起义成功后,吴溉之出任红五军第3纵队的纵队长,之后,其便在彭老总和黄公略的领导下,两下平江,挺进鄂东南,并成功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红军时期的吴溉之主要在红三军团任职,其不仅担任过红三军团的政治部主任,还负责过军团的后勤工作,在红军长征最艰难的时刻,吴溉之与战友们同吃同睡,为了战士们能够吃饱饭,吴溉之甚至亲自多跑几十里地去收集粮食,所以他也深得红三军团全军上下的信赖。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溉之被任用为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并专门负责政治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溉之出任八路军直属工作部部长。当时,在陕北后方,敌特行动非常猖獗,为了铲除这些敌伪分子,1938年,吴溉之又由工作部部长改任政治部锄奸部部长。

吴溉之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负责政治保卫工作,为了保卫党中央,吴溉之和方强、胡耀邦等人甚至组建了多个情报网。1945年11月,吴溉之被中央派到东北,之后,其又相继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和东北军政大学副政委等职。

他与林彪是同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吴溉之在东北时政绩显著,特别是在平定敌特方面,功勋卓著。在担任通化省省委书记时,东北发生了严重的二三反革命暴动,当时,通化当地的国民党匪首孙耕尧打算破坏通化我省委总部,而吴溉之为了消灭这伙敌特分子,便迅速调动通化我军予以平定。在通化朝鲜义勇军和工人自卫队的帮助下,我军只用了两个小时,便将孙耕尧等匪首抓获,并成功平定暴动,此次行动,对我东北民主联军稳定后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溉之在东北的成就有目共睹,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开始转行担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其和沈钧儒、张志让和冯文彬等人从头开始,并为我国法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管是军事、政治、保卫,还是法政、组织、宣传,吴溉之都能胜任每一份工作,其在职兢兢业业,在家严于律己,其也无愧于革命家的称号。1968年7月,吴溉之因病在京病逝,享年70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