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作者:初延

黃埔軍校是我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校,它誕生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為我軍培養了大批的軍事人才,像陳赓、徐向前、郭天民、許光達等開國将帥,都出自于這所學校。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總共産生過六期學員,其中,第四期于1925年10月開學,1926年10月結業,在第四期的學員中,有一位後來成為了新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他就是吳溉之。

吳溉之生于1898年3月19日,湖南平江縣郊源村人。吳溉之在出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之前,主要在軍隊任職,他參加過北伐戰争,也擔任過軍委總政治部的組織部部長,其是我軍一員文武兼備的名将。

吳溉之出生于平江一戶小業主家庭,其祖輩皆為貧民。在兒童時期,吳家便落寞了,不過,吳父為了讓孩子上學,依然拖各種關系讓吳溉之上私塾讀書。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少年時代的吳溉之學習非常刻苦,他不僅學習各種經書子集,還鑽研新式學問,在平江培元學校讀書期間,吳溉之認識了革命家李六如先生,當時,李六如正在參加反對湖南軍閥趙恒惕的鬥争,而吳溉之也在李六如的影響下,開始走上了革命之路。

學堂中的鬥争隻是吳溉之進行革命實踐的第一步,在從平江培元學校畢業後,吳溉之很快便參加了我黨。因為有了恩師李六如的幫助,吳溉之進步很快,他先是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接着又擔任了共青團平江縣委的組織部長。1925年,黃埔軍校第四期招生的資訊傳到了平江,吳溉之在組織的授意下,正式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進行學習。

吳溉之進入黃埔軍校學習期間,正值國民革命軍北伐醞釀之時,故而,吳溉之除了一邊訓練,還一邊抽出時間參與到軍校黨委的建設之中,為了北伐的順利展開,他一有時間便到宣傳革命主張,因為表現優秀,不久,他便引起了當時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注意。1926年5月,時年28歲的吳溉之正式被組織派到國民革命軍第二師擔任宣傳員,之後,吳溉之便長期留在軍内任職。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事變,當時,正在上海上司工運的吳溉之因為來不及轉移,不幸被捕。在獄中,吳溉之遭到了反動軍警的嚴刑拷打,但其忠貞不屈,同年5月,經組織營救,吳溉之成功被保釋,并被派到賀老總第20軍警衛營擔任排長。

獄中慘痛經曆,并沒有擊垮吳溉之的革命意志,在擔任排長之後,吳溉之又先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和平江起義,并成為了我軍中的中堅分子。

吳溉之是在1928年7月回到平江參加起義的,當時,彭老總已經在平江地區做好了起義的準備,是以吳溉之剛剛回到平江,便被彭老總任用為平江遊擊總隊的黨代表。因為是黃埔出身,是以彭老總非常信任吳溉之,在起義成功後,吳溉之出任紅五軍第3縱隊的縱隊長,之後,其便在彭老總和黃公略的上司下,兩下平江,挺進鄂東南,并成功建立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紅軍時期的吳溉之主要在紅三軍團任職,其不僅擔任過紅三軍團的政治部主任,還負責過軍團的後勤工作,在紅軍長征最艱難的時刻,吳溉之與戰友們同吃同睡,為了戰士們能夠吃飽飯,吳溉之甚至親自多跑幾十裡地去收集糧食,是以他也深得紅三軍團全軍上下的信賴。1935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溉之被任用為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并專門負責政治工作。

抗日戰争爆發後,吳溉之出任八路軍直屬工作部部長。當時,在陝北後方,敵特行動非常猖獗,為了鏟除這些敵僞分子,1938年,吳溉之又由工作部部長改任政治部鋤奸部部長。

吳溉之在整個抗日戰争時期主要負責政治保衛工作,為了保衛黨中央,吳溉之和方強、胡耀邦等人甚至組建了多個情報網。1945年11月,吳溉之被中央派到東北,之後,其又相繼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政委和東北軍政大學副政委等職。

他與林彪是同學,曾參加過北伐戰争,後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吳溉之在東北時政績顯著,特别是在平定敵特方面,功勳卓著。在擔任通化省省委書記時,東北發生了嚴重的二三反革命暴動,當時,通化當地的國民黨匪首孫耕堯打算破壞通化我省委總部,而吳溉之為了消滅這夥敵特分子,便迅速調動通化我軍予以平定。在通化北韓義勇軍和勞工自衛隊的幫助下,我軍隻用了兩個小時,便将孫耕堯等匪首抓獲,并成功平定暴動,此次行動,對我東北民主聯軍穩定後方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吳溉之在東北的成就有目共睹,新中國成立後,這位功勳卓著的将軍開始轉行擔任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其和沈鈞儒、張志讓和馮文彬等人從頭開始,并為我國法治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管是軍事、政治、保衛,還是法政、組織、宣傳,吳溉之都能勝任每一份工作,其在職兢兢業業,在家嚴于律己,其也無愧于革命家的稱号。1968年7月,吳溉之因病在京病逝,享年70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