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孟子程颐朱熹谈自暴自弃之徒

作者:全人育之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程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

朱熹曰:“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之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

自暴自弃的现代汉语解释是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那么孟子、程颐和朱熹是怎么阐述自暴自弃的呢?

孟子认为,出言破坏礼义的是为自暴,也就是自我残害自己,这种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来;为人做事,非仁义之事,就是自弃,也就是自我放弃自己,这种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的。

程颐认为,一个人只要用善来自我约束,肯定会越来越好。但自暴者不相信这些,自弃者不肯去做,即便和圣人在一起,受圣人教化,也无济于事,这就是所谓的下愚不移。

朱熹认为,自暴者是不知道礼义道德准则之美,所以不相信;自弃者即便知道礼义道德准则之美,但因懒惰懈怠的缘故,不肯改过自新,所以不能进步。

总之,在孟子、程颐和朱熹三位圣贤看来,自暴自弃之徒,就是有仁义正道而不走,自我放弃自己的人,这种人甚是可惜,正人君子绝不为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