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孟子程頤朱熹談自暴自棄之徒

作者:全人育之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

程頤曰:“人苟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謂下愚之不移也。”

朱熹曰:“暴,猶害也。非,猶毀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禮義之為美而非毀之,雖與之言,必不見信也。自棄其身者,猶知仁義之為美,但溺于怠惰,自謂必不能行,與之有為必不能勉也。”

自暴自棄的現代漢語解釋是自己甘心落後,不求上進。那麼孟子、程頤和朱熹是怎麼闡述自暴自棄的呢?

孟子認為,出言破壞禮義的是為自暴,也就是自我殘害自己,這種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來;為人做事,非仁義之事,就是自棄,也就是自我放棄自己,這種人不能和他一起做事的。

程頤認為,一個人隻要用善來自我限制,肯定會越來越好。但自暴者不相信這些,自棄者不肯去做,即便和聖人在一起,受聖人教化,也無濟于事,這就是所謂的下愚不移。

朱熹認為,自暴者是不知道禮義道德準則之美,是以不相信;自棄者即便知道禮義道德準則之美,但因懶惰懈怠的緣故,不肯改過自新,是以不能進步。

總之,在孟子、程頤和朱熹三位聖賢看來,自暴自棄之徒,就是有仁義正道而不走,自我放棄自己的人,這種人甚是可惜,正人君子絕不為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