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申府:从“中国罗素”到中共主要创始人

作者:百年风云录
张申府:从“中国罗素”到中共主要创始人

张申府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争议,他是中共早期党组织重要领导人,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的亲历者、见证者。

在北大,他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志趣相投,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五四运动后,他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共北京、巴黎早期组织的发起人,是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入党介绍人,在当时党内的地位仅次于陈独秀和李大钊。

他与毛泽东同年出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在北大的地位悬殊。张申府代理北大图书馆事务时,毛泽东在图书馆当临时管理员。解放后,毛泽东幽默地说,张申府是他的“顶头上司”。

他是数学家、哲学家,他追随罗素,以“中国的罗素”自居,他的哲学充满着改造世界、改造人生的激情,那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

他们追求民主科学,忧国忧民,他们曾经奋不顾身投入革命洪流,在挫折中脱离革命,他的心路历程是这一时期中国“左派”知识分子的缩影。

1 “罗素研究中国第一人”

张申府原名张崧年,直隶省献县(今河北省)人,父亲是清末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担任民国国会众议员。当时全国众议员600人左右,当选众议员的都是当地名望。在这样家庭背景下,张申府和弟弟张岱年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张岱年后来成为近代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看来哪个时代都需要拼爹。

1913年,20岁的张申府中学没毕业就报考北大预科,结果考上了。当时预科要读三年才能升入本科。预科读一年后,张申府觉得预科消耗时光,不如直接报考北大本科。他原想考北大理科,但考理科要有中学文凭,张申府中学没毕业,不能报考理科,只能报考文科。无奈之下,张申府就考北大文科。北大不是你想考就考上的,但张申府说考就考上了,这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张申府在北大哲学门(后来改称系)读了两个月,又如愿以偿转入数学门,他如何做到呢?

张申府自称“好名、好书、好女人”,“好名”“好女人”固然不是好事,但好书绝对是难能可贵的好事。那时,蔡元培还没到北大,北大的学生爱的不是书,而是到八大胡同找“失足妇女”吃花酒。而张申府读预科时,经常到北大藏书楼看书,而且看外文原著,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北大数学门主任兼代理学长冯祖荀每次到藏书楼,都看到张申府在看书,对这个学生分外关注。张申府在哲学门读两个月后,找到冯祖荀,提出转系的请求,冯祖荀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张申府的运气实在好,而好运气源自勤奋。

可是,费了一番心思转到数学门后,张申府发现自己原来爱的竟是哲学,特别是读到罗素的书之后。这也不奇怪,很多人都是在失去之后才发现原来失去的才是至爱,想方设法得到的反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张申府回忆:“有一天,我发现了一本装潢精美的书,是一个精装本,1914年美国出版,书名是《我们的外界知识》,英国罗素著。翻看一遍,觉得很有意思,又坐下来接连看了两遍,真有点爱不释手了。由此,我发现了罗素,并对之产生了兴趣。”美国新出版的图书在北大很快就可以查阅,可见北大对外交流的快捷。罗素是哲学家,更是数学家、逻辑学家。一般人,懂哲学的不懂的数理,懂数理的不懂哲学,而数学专业、哲学爱好的张申府恰好能看懂罗素的书。

“发现”罗素后,张申府花了三年时间,看遍所有与罗素有关的书籍、文章,成为中国“罗素研究第一人”。 1920年,罗素访华时,张申府将自己编好的罗素书目送给罗素过目,罗素看过书目感慨道:你比我还了解我的著作啊!张申府与罗素的友谊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张申府总结:“关于为学读书,我特别愿意告诉你一个‘专’字。本来,凡事,‘专’都是最首要的成功诀。读书为学,也不外是。一个人要容易有成,那就最好只干一样事。”

一个人专心于事必能成功,专心于情必能幸福,但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2 新文化运动干将

1917年对北大来说是脱胎换骨的一年。1917年1月,蔡元培履新北大;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入驻北大,胡适、李大钊等先后入职。

潜心研究罗素的张申府,1917年本科没毕业,就到北大预科当助教,教数学和逻辑学。大学肄业就也能在北大任教?这在当时的北大不足以为奇,钱穆、刘半农中学肄业;张申府的中学同学梁漱溟中学毕业;陈独秀是前清秀才,虽游学日本,但没取得大学文凭;胡适到北大当教授时,博士学位还没拿到。只要你有足够的才华,蔡元培不在乎你的文凭。

胡适说,北大新文化运动是“三只兔子”搞起来的。这“三只兔子”是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人属兔,依次相差12岁。受到“三只兔子”的影响,张申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张申府不仅协助《每周评论》编务,还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报刊撰写了约50篇文章。他思想解放、文笔生动,名噪一时。

陈独秀说的“只有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被青年人信奉为救国良药,张申府也深受感染。

张申府说:“我觉着,只替科学吹就好,不论怎么吹都好。我相信弄科学,最是中国今日根本之图。中国人坏到这个样子,中国人麻木到这个样子,中国人敷衍苟且,不耐烦,不讲理,急功贪小便宜,到这个样子,这也非拿一个非不敷衍、非讲理、非耐烦不成的科学来治他不成。”中国人多,问题也多,这个无可讳言。不过,动不动就拿一部分中国人劣迹当作全体中国人劣根相提并论,这个毛病可不好。

1920年,罗素访华轰动中国,罗素在中国被认为与列宁、威尔逊并列的世界三大伟人之一,这与张申府的大力鼓吹分不开。罗素访华前,张申府为他写了十余篇文章,出了一本专刊。

张申府对罗素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罗素最可注意的就是他所抱持的科学精神。他是最能实行科学法的。他真乃最切实、最重事实的哲学家。”“罗素哲学地位的优上又不但在英而已,今日进步的可靠的哲学者有一个不受他的影响么?论他的高深精微,论他的广大洪博,今日全世界的哲学家实没一个能比得上他的,就同现今没有一个英人能胜过他的散文能力一样。”

在抬高罗素的同时,张申府不忘打脸胡适的偶像杜威:“杜威实在没有多少好处。有之,只一点,胡适之很晓得,便是他的实验方法,便是他的日常主义。”

张申府说:“有些现代的新学说新人物是我第一个介绍到中国来的,有些名字也是我第一个翻译的,后来都流行了,比如罗曼·罗兰、罗丹、罗讷、巴比塞、伊本讷兹等都是。以后大大同情中国的罗素尤其是,这是我对于国家的一种贡献,我深自引以为光荣。”

五四运动前后,张申府开始介绍俄国革命,宣传社会主义。1921年7月1日《新青年》刊发张申府《英法共产党——改造中国》一文,提出“实行极端强迫教育,以岁入之半办教育”,“改良农业”,“兴发工业交通”的改造中国方案,“这种话在现在只算是一个梦,但与普通的梦一样,却又应了的希望”。有人说,这是中共党人最早提出的“中国梦”。

早期革命家、“中国托派分子”郑超麟后来在接受张申府小女儿张燕妮的采访时说,我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很大原因是看了你父亲为《新青年》所写的几篇文章;他是一个理论家、有操守的知识分子,但不是搞革命的人。

3 中共北京早期组织的发起人

在中共创建初期,张申府可谓中共“元老”,地位仅次于陈独秀、李大钊。若要“论资排辈”,张国焘、毛泽东算是他的学生;张申府还是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要不是张申府背离了初心,以他的个人才识和与中共领袖的关系,他在党内的地位无疑是“显赫”的。

1918年10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到北京组织湖南籍学生赴法勤工俭学,在北大图书馆当书记员。李大钊外出的时候,张申府代理北大图书馆长职务,一度成为毛泽东的“顶头上司”。

五四运动后,张申府协助李大钊组织和指导各地进步青年社团,刘清扬、周恩来、邓颖超等天津学生领袖以其“觉悟社”积极参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党组织后,李大钊也筹建北京的党组织。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是北京党组织的发起人。

1920年9月,张申府在上海接待罗素,并多次拜会陈独秀。陈独秀和他商讨建党事宜。张申府往返京沪间,成为陈独秀和李大钊之间重要的信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

4 周恩来、朱德入党介绍人

在前往法国的轮船上,张申府见到刘清扬。他乡遇自知己,张申府和刘清扬无话不谈,很快形影不离。张申府回忆说:“我来欧洲的时候,陈独秀已给我全权负责招收党员。他认识我,对我信任。若我觉得某个人对我们适合,我就写信给他。”“我招募的第一个成员是刘清扬,那是1921年1月。这时,我们已是情侣了。2月,周恩来参加小组。我把这告诉陈独秀。”

刘清扬是第二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女党员,入党时间仅次于1920年11月加入中共北京早期党组织的缪伯英。

有人好奇:张申府为什么把自己的爱人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其实,这是早期发展党员的主要途径之一。当时,党的工作是秘密的,只有最信赖的人才能发展党员,发展党员首选自己的亲人、同学、同乡、好友、师生。毛泽东与杨开慧、周恩来与邓颖超、蔡和森与向警予都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情侣。毛泽东与毛泽民、毛泽覃,蔡和森与蔡畅,陈独秀之子陈延年和陈乔年等是兄弟姐妹关系。长沙的新民学会、天津觉悟社的成员很多都成为中共党员。陈独秀、李大钊与各地共产党发起组负责人的差不多都是师生关系,张申府、张国焘、毛泽东是陈独秀、李大钊的学生。

张申府回忆,当时入党手续很简单,先和周恩来谈话,然后写信向陈独秀报告,陈独秀表示同意就算入党了。

张申府:从“中国罗素”到中共主要创始人

中共早期党组织的发展党员的手续比较简单,没有填写入党志愿书,也没入党介绍人、入党宣誓的说法,只要发起人得到陈独秀或李大钊的委派,并将党组织情况汇报陈独秀或李大钊即可。发起人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开会,宣布党组织成立、大家都是共产党员了。如果说谁是这些发起人的入党介绍人,那就是陈独秀或李大钊。上海和广州的党组织是陈独秀亲自发起,毛泽东、何叔衡在长沙,董必武、陈潭秋在武汉发起党组织得到陈独秀的委派;北京的党组织是李大钊亲自发起,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发起党组织得到李大钊的委派。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期间说:“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这次大会发给我一张表,其中一项要填何人介绍入党。我说,我没有介绍人。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

为抗议中法大学拒绝接收勤工俭学学生,张申府辞去中法大学教授职务。张申府在中法大学的月薪是800法郎。当时无工作的勤工俭学学生一个月能领到150法郎的生活补助维持最低生活保障。800法郎月薪可以让张申府在巴黎过上体面的生活,但张申府毫不犹豫就辞职了,与勤工俭学学生共进退。换一个角度看,张申府辞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如坚守中法大学阵地,秘密扶助赵世炎、周恩来等勤工俭学运动,中共在巴黎反而有一个稳定的革命据点。从这可以看到张申府“宁折不弯”的个性。

没有没有800法郎的收入,张申府在巴黎的经济徒然紧张起来。战败后德国马克贬值,房租和食品等成本比法国低很多,很多勤工俭学学生转移到德国。1922年初,张申府、刘清扬、周恩来等抵达德国柏林,赵世炎仍留在法国。此时,在德国的中共党员发展到八人。

张申府:从“中国罗素”到中共主要创始人

张申府回忆:“ 1922年10月底,朱德和孙炳文到了德国,朱德过去是军人,但他抛弃了优裕生活,到欧洲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他谦虚诚恳,热情很高。朱德向我叙述了自己的曲折经历并委婉地表示了入党的要求。他的革命愿望是强烈的,对党十分忠诚,对同志也是一样,特别是他事事走在前头。许多时候,大家坐在一起说话,他却悄悄地忙着做事或是忙着做饭了。不久,我和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秋冬,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旅欧支部成立时,张申府任书记。张申府完成陈独秀、李大钊托付的在旅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所忆——张申府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

舒衡哲[美]:《张申府访谈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

雷颐:《中国现代史上的张申府》,《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张复:《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回忆周恩来入党经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8-14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