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

作者:北京对外友协

“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推送的第九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的《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

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主任孙华: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谨代表主办方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向大家为举办第19届斯诺研讨会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在人文交流实践中,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注重加强青少年的人文交流,延续宝贵的精神传统。

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1993年在北京大学成立以来,系统地研究和介绍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的活动,收集他们的著作、手稿、图片和各种文献、资料,编译有关他们的著述和传记,开展同美国和其他国家有关机构、团体及人士的友好往来与学术交流。两年一度的斯诺国际研讨会已经从纪念斯诺先生拓展到教育、医疗、企业合作等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中外青年学生通过学科间的交流活动、青年论坛、论文比赛开展自由交流和对话。在北大开设的《名记者专题》课邀请了马海德、阳早寒春等10几位国际友人的二代或三代后人举办系列讲座,向学生们介绍这些著名国际友人为中国所做出的贡献,选课的学生出版了《寻梦中国——中美人文交流访谈录》一书。“海伦·斯诺翻译奖”竞赛活动已经举办9届,吸引了数千名大学生参与。来自海伦·斯诺家乡的南犹它交响乐团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联合奉献了一场蕴含中西方音乐特色的精彩演出,由中美双方联合编导、作曲、演出的《海伦之梦》大型现代舞剧也在中美两国巡演。

在斯诺等国际友人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的国际交流活动已经拓展到英国。2015年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和英国英中了解协会在李约瑟的母校奥多中学举办了第一届“理解中国”论文大赛,到2021年举办了第5届,已经有来自十几所英国学校的100多位英国中学生通过论文比赛来讲述自己对中国的理解。2016年9月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与英中理解协会携手北京出版集团在伦敦大英图书馆举办“品读北京”书展,具体生动地体现中英两国人民在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历史佳话,500多本中国经典图书赠给伦敦新办的中英双语学校,让更多的英国孩子品读北京、了解中国。现在,中英人文交流的9000张历史图片和200种的期刊和文献资料正在建立数据库和网站,将在此基础上推出系列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项目。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我们还要向两位前辈致敬。中国日报在今年8月21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介绍了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创始人戴蒙德教授和斯诺的故事。斯诺为戴蒙德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戴蒙德前后40余次到中国,把数以千计的美国各界人士引领到中国,同时他也把很多中国各界的代表团带到美国,促进两国在医疗文化商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戴蒙德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中美之间,几代人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最好的注释,莫过于斯诺的遗嘱:他希望把一半骨灰洒在北京,因为那里他 “从未离开”(“i should like part of me to stay there after death as it always did during life.” );同时,他希望另外一半骨灰洒在哈德孙河附近,因为 “美国滋养了我”(“america fostered and nourished me.”)。斯诺给戴蒙德的最重要的建议时说 : “you have to be in china to understand it.” (“只有身在中国才能理解它。”)

所以,我在这里再一次邀请美国的朋友们,希望你们早日能够来中国交流,我们也希望能够尽早去美国与老朋友们再度欢聚在堪萨斯城。再一次对所有的朋友们为第19届斯诺研讨会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相关链接

中国日报“新时代斯诺工作室”杨芳:弘扬斯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八

外文出版社总编辑胡开敏:国际传播与斯诺精神——“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七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刘昕生大使:传承斯诺精神遗产,发展中美友好关系

美国海伦·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亚当·福斯特:海伦·斯诺的历史遗产——“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五

美国埃德加·斯诺纪念基金会主席段恩·威廉姆斯:继续促进美中两国人民理解与友谊

美国作家马意骏:我不是一个孤立的旁观者——“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三

美国堪萨斯大学政治系主任约翰·肯尼迪:友谊与时间——“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二

伊谷然:缅怀先辈 开拓未来—“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嘉宾发言一

何理良女士为“第十九届斯诺研讨会”撰文

作者:陈 医

编辑:刘鑫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