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

作者:北京對外友協

“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推送的第九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的《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

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

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

尊敬的各位上司,嘉賓,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我謹代表主辦方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向大家為舉辦第19屆斯諾研讨會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習近平主席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北京大學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在人文交流實踐中,系統地研究和介紹斯諾及其他國際友人,注重加強青少年的人文交流,延續寶貴的精神傳統。

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1993年在北京大學成立以來,系統地研究和介紹斯諾及其他國際友人的活動,收集他們的著作、手稿、圖檔和各種文獻、資料,編譯有關他們的著述和傳記,開展同美國和其他國家有關機構、團體及人士的友好往來與學術交流。兩年一度的斯諾國際研讨會已經從紀念斯諾先生拓展到教育、醫療、企業合作等各個領域,在此基礎上中外青年學生通過學科間的交流活動、青年論壇、論文比賽開展自由交流和對話。在北大開設的《名記者專題》課邀請了馬海德、陽早寒春等10幾位國際友人的二代或三代後人舉辦系列講座,向學生們介紹這些著名國際友人為中國所做出的貢獻,選課的學生出版了《尋夢中國——中美人文交流訪談錄》一書。“海倫·斯諾翻譯獎”競賽活動已經舉辦9屆,吸引了數千名大學生參與。來自海倫·斯諾家鄉的南猶它交響樂團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聯合奉獻了一場蘊含中西方音樂特色的精彩演出,由中美雙方聯合編導、作曲、演出的《海倫之夢》大型現代舞劇也在中美兩國巡演。

在斯諾等國際友人的精神指引下,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的國際交流活動已經拓展到英國。2015年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和英國英中了解協會在李約瑟的母校奧多中學舉辦了第一屆“了解中國”論文大賽,到2021年舉辦了第5屆,已經有來自十幾所英國學校的100多位英國中學生通過論文比賽來講述自己對中國的了解。2016年9月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與英中了解協會攜手北京出版集團在倫敦大英圖書館舉辦“品讀北京”書展,具體生動地展現中英兩國人民在互相支援、休戚與共的曆史佳話,500多本中國經典圖書贈給倫敦新辦的中英雙語學校,讓更多的英國孩子品讀北京、了解中國。現在,中英人文交流的9000張曆史圖檔和200種的期刊和文獻資料正在建立資料庫和網站,将在此基礎上推出系列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項目。

在今天這個特别的日子,我們還要向兩位前輩緻敬。中國日報在今年8月21日用兩個整版的篇幅,介紹了美國斯諾紀念基金會創始人戴蒙德教授和斯諾的故事。斯諾為戴蒙德打開了通向中國的大門。戴蒙德前後40餘次到中國,把數以千計的美國各界人士引領到中國,同時他也把很多中國各界的代表團帶到美國,促進兩國在醫療文化商業等各個領域的交流。戴蒙德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于中美之間,幾代人之間的故事。這個故事最好的注釋,莫過于斯諾的遺囑:他希望把一半骨灰灑在北京,因為那裡他 “從未離開”(“i should like part of me to stay there after death as it always did during life.” );同時,他希望另外一半骨灰灑在哈德孫河附近,因為 “美國滋養了我”(“america fostered and nourished me.”)。斯諾給戴蒙德的最重要的建議時說 : “you have to be in china to understand it.” (“隻有身在中國才能了解它。”)

是以,我在這裡再一次邀請美國的朋友們,希望你們早日能夠來中國交流,我們也希望能夠盡早去美國與老朋友們再度歡聚在堪薩斯城。再一次對所有的朋友們為第19屆斯諾研讨會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謝!

相關連結

中國日報“新時代斯諾工作室”楊芳:弘揚斯諾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八

外文出版社總編輯胡開敏:國際傳播與斯諾精神——“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七

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副會長劉昕生大使:傳承斯諾精神遺産,發展中美友好關系

美國海倫·斯諾紀念基金會主席亞當·福斯特:海倫·斯諾的曆史遺産——“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五

美國埃德加·斯諾紀念基金會主席段恩·威廉姆斯:繼續促進美中兩國人民了解與友誼

美國作家馬意駿:我不是一個孤立的旁觀者——“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三

美國堪薩斯大學政治系主任約翰·肯尼迪:友誼與時間——“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二

伊谷然:緬懷先輩 開拓未來—“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嘉賓發言一

何理良女士為“第十九屆斯諾研讨會”撰文

作者:陳 醫

編輯:劉鑫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