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学生提到自己的一个困惑:“不知道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虽然接触不多,但我能明显感受到,那个孩子很优秀,懂得的东西很多,成绩也不错。然而他却充满着苦闷、迷茫,清楚该如何选考科目,甚至规划好了大学选择的专业,却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
这并不是个例。

早在2016年,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就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一场主题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中便提到了这样的现象。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徐凯文博士称之为“空心病”。
“空心病”指的是由于价值观的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它有着一些抑郁症的外在表现,比如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情绪低落,但却不是普通的低落,而是全盘人生热情低下。
因此“空心病”的外在症状表现并不如抑郁症严重和突出,很多学生一切看起来都很好,积极上进,人际关系也没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
但他们实际内心却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严重的甚至还有自杀意念。但不同于抑郁症,传统的心理治疗及生物治疗方法对于“空心病”都收效甚微,也无法用其他心理障碍解决的思路去探讨这类学生的问题——他们往往在原生家庭方面都没有问题,解决”空心病“的症结并不是解决早期创伤。
一名学生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些学生大多是自小就非常优秀的学生、最乖的孩子,但他们却并不快乐,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感觉内心空空荡荡。他们知道要学习,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习,除了学习,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价值。
如果把目光放到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会发现在“富裕社会”中,这种心理问题早已有之,十分普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繁荣发展的社会逐步满足了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但更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高层级的需要,却往往被我们忽略。在孩子迸发出情感上的需求时,更加注重学生成绩和表现得父母很难体会到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没有宣泄的窗口。
另一方面,基于时间和试错成本的考虑,为了更好的未来,每一个人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处于过分紧张的状态。在经济发展放缓,机会有限的情况下,竞争逐渐加大,更加加剧了焦虑的情绪。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中,父母常常掌有学生的“绝对掌控权”,在决定学生学科选择、未来规划时过度的把控。无力感的持续和掌控感的降低,让学生逐渐丧失了意义感和存在感,陷入了存在主义危机,找不到自我价值,更遑论追逐理想。
当问到学生有没有理想和目标时,很多学生第一反应都是“有”,然而等待阐述的时候,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还有一些,顺畅得仿佛背书一般,要怎样怎样最后成为某种学家、专家,获得怎样的名誉和成就。
满载着功名利禄的目标看似清晰,但却会引着你走向一条愈发迷失的路。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研究者、作家周国平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中国知识分子有这个毛病,就是表面的社会责任感很强,一个个都要为帝王师,急于在社会上叱咤风云,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追求作为动力的话,实际上就有很大的功利色彩。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领域的这种抱负往往容易大起大落,容易改变信念,其实是没有真正的信念。”
只有当你的“理想和目标”是内心真实的热切和期望,才能让你坚定从容的踏出每一步。就像《无问西东》里,面对物理学考试“不列”,却因“学习实业”执念放弃热爱的文学的吴岭澜,校长梅贻琦所说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2014年以来,新高考改革在全国陆续推进,在新高考模式下,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需要选定科目,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报考适合自己的专业,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生涯规划教育便更加凸显其重要性。
生涯规划教育是完整的、系统的、成熟的教育体系。它不仅是职业生涯辅导,更包含人生规划、专业规划和学业规划。在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世界,选择未来道路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的产生。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好专业”生涯导师培训中,培训师们经常提到这句话。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家长,也都要转变教育思路,不再注重单一的成绩和知识的灌输,而是注重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感、意义感都是主观的,需要一个人发挥自己主动性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指引而非指定。将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认真倾听、主动沟通,同时不要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只一味地追求成绩。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是让学生和家长都获得心灵成长的方式。
更多内容请关注“和气聚力教育科技”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