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农民耕地时的意外发现,竟然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空导弹,这件事直接惊动的了中央政府。那么这枚导弹究竟有何特殊之处?当时又究竟发现了什么呢?一切都要从一次“意外的发现”说起。
1958年一天,浙江温州的一位老农民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他的锄头在除草时突然铲到一个硬东西,老农起先以为自己铲倒的是石头,心中不甚在意,就想着顺手挪开。那知凑近一瞧,吓得忙不跌了一跤。原来铲到的赫然是一块好似地雷的铁家伙。

图源网络
原来我国在抗战时期,为了抵抗侵略者的入侵,许多农民也自发地加入到抗战的队伍。由于我军装备严重匮乏,而地雷的制作手法相对简单,材料也便于寻找。因此埋置地雷就成为我军一种常用阻敌手段。
后来随着战争相继结束,许多埋藏的地雷却没有被发掘出来。在和平时期不免成为人民百姓生活的巨大安全隐患,我国政府也进行了多次排雷工程,但不免会有遗漏。因此当老农见自己铲到铁疙瘩,顿时生出阵阵后怕也可想而知了。
出于安全起见,老农不敢擅作主张,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当地政府,交由专业人士处理。但很快又发现,这个“铁疙瘩”非常不一般,与常见的地雷不同,除了材质相对精密外,上面还写着许多奇奇怪怪的文字。专业人士到来后,也不认得,初步认为这东西不是地雷,而是一枚炸弹。
解放军很快得知消息,立即派出部队里的专家前往鉴别。专家见到“炸弹”后大吃一惊,立即组织人员将东西妥当封装,严格保密的迅速运走。同时告知村民,此事一定要保密,不得声张。
专家为何如此紧张?原来这位老农意外发现的“铁疙瘩”不是地雷,也不是炸弹,竟然是美军研制的“aim-9空空导弹”,同时也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空导弹。导弹应用了红外线制导技术,造型又模仿了响尾蛇颊窝,因此导弹也有一个绰号,叫做“响尾蛇”。
响尾蛇
该导弹在1958年是第一次用于实战,由于搭载有红外制导导引头,可以探测到敌对方飞机引擎散发的热量,以此精准锁定,侦察和跟踪对方飞机。导弹发射速度极快,打击目标极其精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该导弹一直被冠以“空中杀手”的称号。
那么这个“空中杀手”为何会被我国一位老农民从地里刨出来呢?
1958年下半年,一直在金门炮战中处于劣势的台湾当局,从美国方面得到了军事援助。美方主动向台湾提供24架f86喷气式战斗机,以及当时还处于机密状态的40枚“响尾蛇”导弹。这也是“响尾蛇”第一次被用于实战当中。
果然,狐假虎威的台湾当局得到援助后,又有了底气。为了扳回金门岛的劣势,出动二十多架战机对浙江温州一带发动空袭。我军即时发觉敌军动向,立即组织五架战斗进行拦截。于是两军在温州上空上演了激烈的空战。
两军所使用的的战斗机无论机型和战斗力上,相差都不太大。但敌方所使用“响尾蛇”空空导弹由于是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由于我对美军新式导弹的认知一片空白。信息上的不对等导致我军飞机在战场上一直和敌方处于胶着状态。
随着战斗的持续,我方飞行员渐渐对“响尾蛇”有了基本的了解。原来“响尾蛇”导弹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能够远程精准锁定敌人的同时,却存在最小锁定距离。一旦我方战机进入最小锁定区域,敌方就必须放弃导弹发射,只能采用机炮进行射击。
我方因此决定改变作战方针,针对“响尾蛇”不善近距离的作战的弱点,近距离靠近敌机,逼迫对方进行机炮格斗。这样冒险的战术对我方飞行员无疑更加危险,但相对一无所知之下应对“响尾蛇”却是不得已的安全策略。
果然随着我方的战术改变,敌人感到惊慌失措。“响尾蛇”被成功冻结后,我军终于突破了敌机的包围。就在这时,我方飞行员王自重的飞机突然出现故障,飞机出现下坠的状况。虽然时间极短,但却使王自重脱离了大部队,再次陷入敌机的包围。
王自重
此时的王自重甚至自己深陷危局,而队友也来不及救援自己。于是毅然决然迎面冲向敌机,发动自杀式进攻。在近距离面对敌人时,他果断开火,成功击落两架敌机。然而毕竟敌我实力悬殊,王自重之后遭到敌人五枚“响尾蛇”的锁定。最终为保卫国家安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战斗结束之后,王自重被追授一等功。而对于导致英雄陨落的“凶手”,我方对“响尾蛇”的了解还是处于一片空白之中。事后我军方面请来相关问题方面的专家进行比对研究,通过导弹遗留下来的残骸,专家判断这些残骸正是美国最新研制绰号“响尾蛇”的“aim-9空空导弹”。
通过当时参加战斗的飞行员回忆,击向王自重的导弹一共有五枚,而其中引爆的只有四枚,还有一枚并没有爆炸。而这一枚正好被下田耕地的老农发现,因此才有之前的一幕。这枚未爆炸的“响尾蛇”引起上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聂荣臻元帅亲自带头,成立55号项目工程任务,带领一众相关技术人员对导弹进行研究,保密程度定为绝密。
然而由于我国受当时科研条件限制,和工业情况的比较落后等因素。一众科研人员经过数月的研究,始终无法完全完成“响尾蛇”的逆向解析。而且我国当时对导弹区域的研究还属于空白领域,最终专家和一众技术人员给出的结果是:以国家当时的科研能力无法完成对“响尾蛇”导弹仿制。
就在这时,人民日报曾发表了关于一篇温州空战的报道,并且文章还附有几张“响尾蛇”导弹爆炸过后留下的残骸。这些内容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注意,当时苏美两国处于冷战时期,双方一直在暗地里进行军事角力和政治博弈。苏联很早便了解到美国在研制红外制导技术导弹,因此看到人民日报的报道,苏联认识到这是一个破解美方导弹技术的好机会,于是向中方提出索要。
苏联给出的条件是愿意和中方共享导弹研究成果,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料,但还是遭到了我方回绝。
这是由于中苏两国关系在之前已经出现了在一定程度摩擦,在1956年时,苏联方面提出建立中苏联合舰队,想要旅顺建立军事基地和长波电台。苏联的想法简直不可理喻,中国独立自主的道路是革命烈士曾经用鲜血所铸就的,如今卧榻之侧岂又容他人鼾睡。对于苏联提议我国自然嗤之以鼻,果断进行了严词拒绝。
而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气急败坏,竟然指责我国忘恩负义。可见赫鲁晓夫此人在两国外交关系上何等飞扬跋扈,自此中苏两国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赫鲁晓夫
而这次导弹事件,苏联方面更是无理索要,鉴于两国的紧张关系,我方考虑过后还是回绝了。一方面是担心苏联方面背信弃义。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希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处处依赖于外国的技术支持是不可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这颗导弹是王自重牺牲生命才换来的,自然更希望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破解,这样才能不会辜负烈士所付出的牺牲。
然而苏联方面却不死心,对我国发出威胁通告,如果我国不配合交出导弹,就拒绝将中程弹道导弹的资料交予我国。这些资料是之前承诺好交付的,如今苏联露出本来面目,对我国竟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
考虑这些资料对我国国防安全建设至关重要,这些导弹主要目的用于对付美方战机,因此一旦苏联方面拒绝交付,对国防安全的影响难以估量。而我国短期内又无法仿制该导弹,与其一直毫无进展,不妨先交由苏联进行破解,以减轻可能对国家带来不必要损失。
经过种种考虑过后,我国同意了苏联方面的提议。苏联凭借本身先进军工体系,快速的破解了美国“响尾蛇”导弹,并且成功地仿制出k13空对空导弹。值得庆幸的是,苏联这一次没有背信弃义,在苏联仿制成功后,就把技术提供给了我国。我国不仅获得了k13空对空导弹,同时也获得了苏联提供的米格21战斗机,米格21战斗机是专用于发射k13导弹的。
对于这一困扰,我国经行过一系列重大改革,调整了军工企业许多缺陷和弊病之后,成功地实现了军工经济的扭亏为赚。到2010年,我国军工经济总收入达到1.3万亿,更有五家军工企业进入到世界五百强。
我国的军工事业起步较晚,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起来。除了仿制苏联的k13导弹外,在其他的军工建设也投入巨大,凭借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我国科研人员一步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取得的成绩非常骄人。
论起我国的现代军工发展,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官田兵工厂,那时的兵工厂更像是一个作坊,后来再次基础上有组建了枪炮厂、杂械厂、弹药厂,源源不断生产兵工武器共计前线,是当时中央苏区红军的最大兵工厂。
时间到1945年抗战胜利,我军军工部门下的兵工厂已经有了130个左右,解放战争时期,又大量接受了日伪兵工厂,产能进一步扩大,其中以东北地区兵工厂的产能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发起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其中制定了包括火箭的技术在内的发展远景规划。伴随着1956年,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博士的回国,对我国军工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关于导弹技术发展的建议。他带领一批专家和学生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便开始了科研工作。
同年,于聂荣臻元帅领导下,第五研究院建立。中国开始一边通过仿制苏联的技术,一边发展自己的科研技术。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也在这一年首飞成功。
随着1960年的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方面撤走所有专家,并销毁大量科研资料。我国科技人员通过刻苦钻研,在年底成功仿制了第一颗地地导弹,这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转折。
60年代后,我国在军工事业发展方面捷报频频,可谓进步迅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世界。我国正式迈入核大国领域,从此有了真正与世界强国叫板的资本。
紧随其后,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完成核潜艇第下水,同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完成试飞,次年洲际导弹完成试飞也基本成功。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试飞成功,就此奠定了载人航天技术的基础。
我国而研发了东风—2型导弹射程可以达到日本本土,随后携带有100—300万吨核弹头的东风—3型导弹则可以直接打击到菲律宾的美国军事基地。到1971年的东风—5型导弹则可以直接打击到美国西部,并于1983年进一步改进,提高了精准度和射程,命名为东风—5a。
曾经有人预言,中国的军工企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巨大包袱。毕竟巨量的资金投入,换来的却是0收益的经济回报。然而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资金投入是不可避免且必须的。
现如今无论载人航天,嫦娥登月等顶尖科研技术,我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值得国人骄傲的同时,也不应当忘记先辈们付出的巨大努力,正是他们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将中国科研技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