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農民耕地時的意外發現,竟然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制空飛彈,這件事直接驚動的了中央政府。那麼這枚飛彈究竟有何特殊之處?當時又究竟發現了什麼呢?一切都要從一次“意外的發現”說起。
1958年一天,浙江溫州的一位老農民像往常一樣下地幹活。他的鋤頭在除草時突然鏟到一個硬東西,老農起先以為自己鏟倒的是石頭,心中不甚在意,就想着順手挪開。那知湊近一瞧,吓得忙不跌了一跤。原來鏟到的赫然是一塊好似地雷的鐵家夥。

圖源網絡
原來我國在抗戰時期,為了抵抗侵略者的入侵,許多農民也自發地加入到抗戰的隊伍。由于我軍裝備嚴重匮乏,而地雷的制作手法相對簡單,材料也便于尋找。是以埋置地雷就成為我軍一種常用阻敵手段。
後來随着戰争相繼結束,許多埋藏的地雷卻沒有被發掘出來。在和平時期不免成為人民百姓生活的巨大安全隐患,我國政府也進行了多次排雷工程,但不免會有遺漏。是以當老農見自己鏟到鐵疙瘩,頓時生出陣陣後怕也可想而知了。
出于安全起見,老農不敢擅作主張,立即将此事報告給了當地政府,交由專業人士處理。但很快又發現,這個“鐵疙瘩”非常不一般,與常見的地雷不同,除了材質相對精密外,上面還寫着許多奇奇怪怪的文字。專業人士到來後,也不認得,初步認為這東西不是地雷,而是一枚炸彈。
解放軍很快得知消息,立即派出部隊裡的專家前往鑒别。專家見到“炸彈”後大吃一驚,立即組織人員将東西妥當封裝,嚴格保密的迅速運走。同時告知村民,此事一定要保密,不得聲張。
專家為何如此緊張?原來這位老農意外發現的“鐵疙瘩”不是地雷,也不是炸彈,竟然是美軍研制的“aim-9空空飛彈”,同時也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制空飛彈。飛彈應用了紅外線制導技術,造型又模仿了響尾蛇頰窩,是以飛彈也有一個綽号,叫做“響尾蛇”。
響尾蛇
該飛彈在1958年是第一次用于實戰,由于搭載有紅外制導導引頭,可以探測到敵對方飛機引擎散發的熱量,以此精準鎖定,偵察和跟蹤對方飛機。飛彈發射速度極快,打擊目标極其精準,之後的一段時間裡,該飛彈一直被冠以“空中殺手”的稱号。
那麼這個“空中殺手”為何會被我國一位老農民從地裡刨出來呢?
1958年下半年,一直在金門炮戰中處于劣勢的台灣當局,從美國方面得到了軍事援助。美方主動向台灣提供24架f86噴氣式戰鬥機,以及當時還處于機密狀态的40枚“響尾蛇”飛彈。這也是“響尾蛇”第一次被用于實戰當中。
果然,狐假虎威的台灣當局得到援助後,又有了底氣。為了扳回金門島的劣勢,出動二十多架戰機對浙江溫州一帶發動空襲。我軍即時發覺敵軍動向,立即組織五架戰鬥進行攔截。于是兩軍在溫州上空上演了激烈的空戰。
兩軍所使用的的戰鬥機無論機型和戰鬥力上,相差都不太大。但敵方所使用“響尾蛇”空空飛彈由于是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由于我對美軍新式飛彈的認知一片空白。資訊上的不對等導緻我軍飛機在戰場上一直和敵方處于膠着狀态。
随着戰鬥的持續,我方飛行員漸漸對“響尾蛇”有了基本的了解。原來“響尾蛇”飛彈存在一個重大缺陷,能夠遠端精準鎖定敵人的同時,卻存在最小鎖定距離。一旦我方戰機進入最小鎖定區域,敵方就必須放棄飛彈發射,隻能采用機炮進行射擊。
我方是以決定改變作戰方針,針對“響尾蛇”不善近距離的作戰的弱點,近距離靠近敵機,逼迫對方進行機炮格鬥。這樣冒險的戰術對我方飛行員無疑更加危險,但相對一無所知之下應對“響尾蛇”卻是不得已的安全政策。
果然随着我方的戰術改變,敵人感到驚慌失措。“響尾蛇”被成功當機後,我軍終于突破了敵機的包圍。就在這時,我方飛行員王自重的飛機突然出現故障,飛機出現下墜的狀況。雖然時間極短,但卻使王自重脫離了大部隊,再次陷入敵機的包圍。
王自重
此時的王自重甚至自己深陷危局,而隊友也來不及救援自己。于是毅然決然迎面沖向敵機,發動自殺式進攻。在近距離面對敵人時,他果斷開火,成功擊落兩架敵機。然而畢竟敵我實力懸殊,王自重之後遭到敵人五枚“響尾蛇”的鎖定。最終為保衛國家安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戰鬥結束之後,王自重被追授一等功。而對于導緻英雄隕落的“兇手”,我方對“響尾蛇”的了解還是處于一片空白之中。事後我軍方面請來相關問題方面的專家進行比對研究,通過飛彈遺留下來的殘骸,專家判斷這些殘骸正是美國最新研制綽号“響尾蛇”的“aim-9空空飛彈”。
通過當時參加戰鬥的飛行員回憶,擊向王自重的飛彈一共有五枚,而其中引爆的隻有四枚,還有一枚并沒有爆炸。而這一枚正好被下田耕地的老農發現,是以才有之前的一幕。這枚未爆炸的“響尾蛇”引起上層上司的高度重視,聶榮臻元帥親自帶頭,成立55号項目工程任務,帶領一衆相關技術人員對飛彈進行研究,保密程度定為絕密。
然而由于我國受當時科研條件限制,和工業情況的比較落後等因素。一衆科研人員經過數月的研究,始終無法完全完成“響尾蛇”的逆向解析。而且我國當時對飛彈區域的研究還屬于空白領域,最終專家和一衆技術人員給出的結果是:以國家當時的科研能力無法完成對“響尾蛇”飛彈仿制。
就在這時,人民日報曾發表了關于一篇溫州空戰的報道,并且文章還附有幾張“響尾蛇”飛彈爆炸過後留下的殘骸。這些内容引起了蘇聯方面的注意,當時蘇美兩國處于冷戰時期,雙方一直在暗地裡進行軍事角力和政治博弈。蘇聯很早便了解到美國在研制紅外制導技術飛彈,是以看到人民日報的報道,蘇聯認識到這是一個破解美方飛彈技術的好機會,于是向中方提出索要。
蘇聯給出的條件是願意和中方共享飛彈研究成果,并提供相關的技術和資料,但還是遭到了我方回絕。
這是由于中蘇兩國關系在之前已經出現了在一定程度摩擦,在1956年時,蘇聯方面提出建立中蘇聯合艦隊,想要旅順建立軍事基地和長波電台。蘇聯的想法簡直不可理喻,中國獨立自主的道路是革命烈士曾經用鮮血所鑄就的,如今卧榻之側豈又容他人鼾睡。對于蘇聯提議我國自然嗤之以鼻,果斷進行了嚴詞拒絕。
而當時的蘇聯上司人赫魯曉夫氣急敗壞,竟然指責我國忘恩負義。可見赫魯曉夫此人在兩國外交關系上何等飛揚跋扈,自此中蘇兩國關系也變得緊張起來。
赫魯曉夫
而這次飛彈事件,蘇聯方面更是無理索要,鑒于兩國的緊張關系,我方考慮過後還是回絕了。一方面是擔心蘇聯方面背信棄義。另一方面則是,我國希望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處處依賴于外國的技術支援是不可能實作民族偉大複興的。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這顆飛彈是王自重犧牲生命才換來的,自然更希望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破解,這樣才能不會辜負烈士所付出的犧牲。
然而蘇聯方面卻不死心,對我國發出威脅通告,如果我國不配合交出飛彈,就拒絕将中程彈道飛彈的資料交予我國。這些資料是之前承諾好傳遞的,如今蘇聯露出本來面目,對我國竟使用威逼利誘的手段。
考慮這些資料對我國國防安全建設至關重要,這些飛彈主要目的用于對付美方戰機,是以一旦蘇聯方面拒絕傳遞,對國防安全的影響難以估量。而我國短期内又無法仿制該飛彈,與其一直毫無進展,不妨先交由蘇聯進行破解,以減輕可能對國家帶來不必要損失。
經過種種考慮過後,我國同意了蘇聯方面的提議。蘇聯憑借本身先進軍工體系,快速的破解了美國“響尾蛇”飛彈,并且成功地仿制出k13空對空飛彈。值得慶幸的是,蘇聯這一次沒有背信棄義,在蘇聯仿制成功後,就把技術提供給了我國。我國不僅獲得了k13空對空飛彈,同時也獲得了蘇聯提供的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是專用于發射k13飛彈的。
對于這一困擾,我國經行過一系列重大改革,調整了軍工企業許多缺陷和弊病之後,成功地實作了軍工經濟的扭虧為賺。到2010年,我國軍工經濟總收入達到1.3萬億,更有五家軍工企業進入到世界五百強。
我國的軍工事業起步較晚,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建設起來。除了仿制蘇聯的k13飛彈外,在其他的軍工建設也投入巨大,憑借着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我國科研人員一步步實作科學技術現代化,取得的成績非常驕人。
論起我國的現代軍工發展,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的官田兵工廠,那時的兵工廠更像是一個作坊,後來再次基礎上有組建了槍炮廠、雜械廠、彈藥廠,源源不斷生産兵工武器共計前線,是當時中央蘇區紅軍的最大兵工廠。
時間到1945年抗戰勝利,我軍軍工部門下的兵工廠已經有了130個左右,解放戰争時期,又大量接受了日僞兵工廠,産能進一步擴大,其中以東北地區兵工廠的産能最大。
新中國成立後,五十年代中期我國發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号召,其中制定了包括火箭的技術在内的發展遠景規劃。伴随着1956年,火箭技術專家錢學森博士的回國,對我國軍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提出了關于飛彈技術發展的建議。他帶領一批專家和學生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便開始了科研工作。
同年,于聶榮臻元帥上司下,第五研究院建立。中國開始一邊通過仿制蘇聯的技術,一邊發展自己的科研技術。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也在這一年首飛成功。
随着1960年的中蘇關系的惡化,蘇聯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并銷毀大量科研資料。我國科技人員通過刻苦鑽研,在年底成功仿制了第一顆地地飛彈,這也是我國航天事業的轉折。
60年代後,我國在軍工事業發展方面捷報頻頻,可謂進步迅速。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震驚世界。我國正式邁入核大國領域,從此有了真正與世界強國叫闆的資本。
緊随其後,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完成核潛艇第下水,同年中程和中遠端飛彈完成試飛,次年洲際飛彈完成試飛也基本成功。1980年,遠端運載火箭試飛成功,就此奠定了載人航天技術的基礎。
我國而研發了東風—2型飛彈射程可以達到日本本土,随後攜帶有100—300萬噸核彈頭的東風—3型飛彈則可以直接打擊到菲律賓的美國軍事基地。到1971年的東風—5型飛彈則可以直接打擊到美國西部,并于1983年進一步改進,提高了精準度和射程,命名為東風—5a。
曾經有人預言,中國的軍工企業必将成為中國經濟的巨大包袱。畢竟巨量的資金投入,換來的卻是0收益的經濟回報。然而軍事實力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資金投入是不可避免且必須的。
現如今無論載人航天,嫦娥登月等頂尖科研技術,我國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值得國人驕傲的同時,也不應當忘記先輩們付出的巨大努力,正是他們憑借着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将中國科研技術從無到有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