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即墨的那些诗人们(17)工部主事周如纶 及弟 通判周如锦

周如纶(1552-1601),字叔音,号日观,别号少东,即墨章嘉埠村人,周民长子。

周如砥同辈的周氏兄弟中老大周如纶“于万历四年(1576年)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历任襄阳知县、工部都水司主事,山西代州司马,勤于政务,深得民望”, 万历十四年中丙戌科进士后,授襄阳令。上任未满月,巡按御史突然问钱粮收入和上解账目。其详答如流,巡按疑为编造,就按账提问,也无差错。巡按知其才高,有疑难大案,都请其会审。襄阳系大邑,旧时豪绅包税,税额远高于国税,盈余则与贪官分赃,百姓不堪重负。周如纶到任后,即丈量土地,按户、按亩收税,每户发税劵,持劵交税。弊政得除,襄阳百姓十分感激。

《 即墨县志》艺文篇中录有周如纶的的一首写景的“黄石宫”

黄石宫

周如纶

鸦鹄峰头草阁悬,幽人爱此学长年。

地通瀛海川原润,天近扶桑日月偏。

何物笙箫来涧底,无端鸡犬下云边。

诸山尽处人间路,得意谁回急水船。

此诗字斟句酌,用词严谨生僻,中规中矩,具有典型的台阁体的风范。

虽然周如纶的诗作中少有长枪大戟的石破天惊之句,但他的从政之路却颇为廉明。史料记载:

  襄阳系大邑,旧时豪绅包税,税额远高于国税,盈余则与贪官分赃,百姓不堪重负。周如纶到任后,即丈量土地,按户、按亩收税,每户发税劵,持劵交税。弊政得除,襄阳百姓十分感激。

  襄阳有个50多人的盗窃团伙,他们勾结胥吏,白天扒窃,夜晚入户盗窃。周如纶刚上任,就有人状告窃贼。周如纶不动声色,悄悄派胥役盯梢,盯梢胥役趁机与盗窃团伙密谋对策。翌日,盯梢胥役领了十几个没捆绑的窃贼大摇大摆来至县衙公案前。周如纶明白这是恫吓,就佯装不知。即假意说:“召之即来,怎能是盗贼?”挥手令盗贼离去。他们刚离大堂,就下逮捕令,将他们一个个戴上镣铐下狱。同时通知失主上报失窃物品,择日审理。结果盗贼认罪退赃,那些向盗贼通风的胥役很惊恐,投案请罪。周如纶告诫说:“胥役多通盗,我不深究,但今后你们要多做好事。这次你们把群盗引来,方便办案,也算立了功。”知县的大度,使下属感奋。盗贼肃清,襄阳安然。

   万历二十一年,主政者借“京察案”(考察京官),将周如纶等大批京官贬谪回乡,此案震惊全国,连远在边地的黄嘉善也致函周如纶,问如纶何时启复。

对此,如纶淡然处之说:“得归侍太孺人,幸甚!”(太孺人就是上文周如砥《陈情疏》中的为其守孝的伯母孙氏,《陈情疏》中说“且臣兄、臣弟、妹藉第令有一人在者,臣可无归,此文中死了的兄是周如砥的亲哥周如珠,非周如纶)

并模仿宋朝宰相王安石的《明妃曲》和明朝忠臣于谦的《落花吟》自况,诗中以王昭君自比,看似心如止水,平淡如真,此诗和县志中的字斟句酌的风格不太相同,诗云:

有旨明朝出汉宫,灯前偷拭泪痕红。

花开花落寻常事,不悔当年忤画工。

诗的前二句恰似王安石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后二句似于谦的“花开花落寻常事,未必皆因一夜风”。

这首诗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想表达自己无怨无悔的心境。不过我自己觉得哈:透过诗,还是认为周如纶的心情不是心如止水,不是没有抱怨,以昭君自比,恰是着了相,恰是在抱怨,昭君是个悲剧,所以周如纶也是个悲剧。用“旨、明明、出宫,偷拭、泪”表明委屈。用花开花落掩饰委屈,用不悔表达倔强和不公。用王昭君的委屈表达自己的不曲,隔着屏幕,我都觉得周工部很屈。

到底是谁在委屈周如纶呢?我觉得是吏部尚书温纯和陈有年他们。当时,连年打仗,财政吃紧,所以就裁撤了一批官员。其实也并非罢黜的官员都是庸官,这好比我们裁军,被裁的都是不能打仗的?不是吧。

周如纶的被罢黜更多是朝堂争斗的产物。据说是辅政和湖北学宪有矛盾,辅政想拿周如纶当枪使,周如纶不答应,就被罢黜了。后来,湖北学宪任吏部尚书,知如纶之冤,启用其任代州同知。上任二年,病,乞归。提拔他的吏部尚书大概是孙丕扬,辅政是谁,我就不知道了。

周如纶把上述委屈用不委屈的笔法寄赠同窗、同年黄嘉善。

黄嘉善有《和少东周明府韵奉赠》回赠老同学周如纶。

黄嘉善用近似自嘲的语气安慰委屈的周如纶:好男不当官,好狗不撒欢,驴友大崂山,给个知府都不换。

《和少东周明府韵奉赠》

“白发青尊兴洒然,生涯抱甕二劳前。

已甘市隐成真隐,还信忘年是大年。

乐胜喜多阮籍酒,传家剩有邺侯篇。

风流儒雅俦堪并,不减当年晋七贤。”

堪称一段佳话。

周如砥的堂弟周如锦也是即墨文坛的知名人物。

周如锦 字叔文,号大东,明即墨县人。读书过目不忘,为文汪洋恣肆,下笔千言立就,才名与其兄周如砥相埒,明万历年间以选贡授通判。周如锦性恬澹,不乐仕进,于崂山王哥庄东北小蓬莱处建“紫霞阁”别墅隐居。他“以文章科第驰聚艺林”,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正直低调,事情办不成绝不张扬,“可谓真君子也”,著有《紫霞阁文集》八卷。

周如锦聪慧有才名,但是科举的功名与他的才气颇不相符,他仅得过选贡,但却以选贡的功名授予通判。选贡的身份和台阁的地位自然相去甚远,所以周如锦性情恬澹,不乐仕进。他的诗风风和他的哥哥周如纶、周如砥也有不同之处。他的诗文中有明朝七子的烙印。他的诗文不单单是文人常见的写景、送别、贺寿等言之无物的诗作,还有对历史的感慨和反思,这在即墨县志的诗文中是比较难得和罕见的。

即墨县志录有周如锦的2首诗。

即墨怀古

即墨封万家,威王自为政.

三年始飞鸣,谁能待君圣.

虎不早渡河,童公伏其辜.

豚鱼故可格,岂必在咒符?

峉峉不其山,司农著书屋,

绛帐乐无声,书带草犹绿.

其二曰:

书带草

三鱣讲堂坠,不见一鱣坠。

何似书屋连,扔留草护门。

崔王捃拾好,袁孔表章尊。

吾道信东矣,家家绿满盆。

《即墨怀古》表达了对即墨历史的深刻怀念,诗中用了不少的典故,什么即墨大夫封万家,齐威王一鸣惊人,童恢驯虎,郑玄隐居著书,乃至捆书的草都跟着郑玄沾光改名 “书带草”了,那种书卷气的名字引得很多文人借以吟咏。可不光周如锦喜欢,李白苏轼都写过书带草,李白有“书带留青草”之句;苏轼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之句。都用书带草表达了对落户即墨的郑玄的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

即墨的那些诗人们(17)工部主事周如纶 及弟 通判周如锦

周氏三兄弟之后,便到了 明末清初,即墨文坛空前繁荣,人文蔚兴,名贤接踵。黄嘉善周如砥的传说仍在闾巷中被娓娓道来,另一颗政治明星已经冉冉升起。他是《明史》中唯一列传的即墨人,他是前文介绍的黄作孚的孙子,黄嘉善的侄子,他是黄宗昌。

有请御史黄宗昌及其兄弟们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