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在遵义发现首例阳性病例的第四天,我和同事小芮乘上去往遵义的车。第二次去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的我,心里少了面对未知的恐惧,多了一份对家乡同胞的牵挂和担忧。
10月23日,遵义在中心城区开展“4天3轮”的全员核酸检测。这背后,是中心城区近200万人的检测量,是上千个核酸采集点上全省各地近万名医务人员的辛勤努力,是这座英雄的城市里无数红城儿女的支持和付出。
在每一个核酸采集点,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即使汗水湿了脸颊,即使口罩戴出压痕,也不能停歇。为了保障采样速度,每人每天要采样上千人,多的时候采样人数甚至突破2000,平均不到一分钟就要完成一次采样工作。
白衣之下的他们,是逆向而行的战士,“履行治病救人的使命”是他们共同的职责。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临床护士,也有00后医学生。来自贵州医科大学,今年刚上大二的涂娟是第一次参与实际临床工作,去年全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她还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正是看到了那些医护人员逆行而上,用生命保护了我们的健康安全,所以我才决定要报考医学专业。”如今,涂娟传承了医学生的精神,“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她心中最崇高的信念,正是这一信念让她无惧无畏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
不止有白衣战士,“全员核酸检测”是一项需要全城动员、全民行动、全力以赴才能完成的“超级任务”,其中工作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繁重。
在核酸检测前的一夜,我们来到了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办纪念馆广场的核酸采样点。广场一角,街道办工作人员李建国正在组装医疗垃圾桶。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天他和同事都要组装20多个新的垃圾桶,备第二天使用。组装垃圾桶、贴一米线,这些都只是采样准备工作的小小一环。纪念馆广场采样点承担了万余人的采样任务,在新一轮采样开始之前,小到一瓶水、一条警戒线,大到20多个帐篷、近3000个锥桶,工作人员都要逐一准备。
在社区的卡口,我们见到了还在工作的老城街道办城管队队长金朝凤,这段时间,她和队员们白天巡逻、检查卡点,晚上搭棚布置现场,每天要走上4万多步。已经58岁的她能够独自扛起几十斤重的搭帐篷,我们见到她时,她的小腿已经僵硬到难以蹲下了。“这几天累了就在树边上靠一靠,我们队员老的老,小的小都尽心尽力扑到工作上,一定要守护好我们老百姓安全。”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话语,说完,这位朴实的老人眼中已经噙满泪水,而我们也已经掉下泪来。
这个深秋,“天使白”“卫士蓝”“志愿红”“环卫橙”……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人都在默默付出,红城里的温暖也在不断传递。
我们刚到不久,记者李艺一行报道了遵义“冯家豆花面”70多家加盟店连夜为参加核酸检测的医护人员送去近千份饭食的消息。一经播出,红城里涌现出多家爱心早餐、爱心便当。自疫情初就停业的冠景珍宴专门开了火,为红星社区工作人员送上每日不重样的午饭、晚饭。社区居民朱晓玲带着5岁的儿子为采样点工作人员送上暖暖的姜茶。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汪悠然带着弟弟将自己喜欢的苹果和酸奶送给医务人员,还特意送上一幅写有“中国加油!遵义加油!”的画。
10月28日,遵义市中心城区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全部完成,结果全部阴性!10天时间,红城人民携手共进,将病毒“包围”在集中隔离点。这一次,我们见证了英雄的人民不畏艰难、日夜奋战守护自己的家园。这一次,我们崇敬于每一位平凡人同心、同向、同步、同力,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英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