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10月22日,在遵義發現首例陽性病例的第四天,我和同僚小芮乘上去往遵義的車。第二次去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的我,心裡少了面對未知的恐懼,多了一份對家鄉同胞的牽挂和擔憂。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10月23日,遵義在中心城區開展“4天3輪”的全員核酸檢測。這背後,是中心城區近200萬人的檢測量,是上千個核酸采集點上全省各地近萬名醫務人員的辛勤努力,是這座英雄的城市裡無數紅城兒女的支援和付出。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在每一個核酸采集點,醫護人員的防護服一穿就是一整天,即使汗水濕了臉頰,即使口罩戴出壓痕,也不能停歇。為了保障采樣速度,每人每天要采樣上千人,多的時候采樣人數甚至突破2000,平均不到一分鐘就要完成一次采樣工作。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白衣之下的他們,是逆向而行的戰士,“履行治病救人的使命”是他們共同的職責。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臨床護士,也有00後醫學生。來自貴州醫科大學,今年剛上大二的塗娟是第一次參與實際臨床工作,去年全國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時候,她還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正是看到了那些醫護人員逆行而上,用生命保護了我們的健康安全,是以我才決定要報考醫學專業。”如今,塗娟傳承了醫學生的精神,“守護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她心中最崇高的信念,正是這一信念讓她無懼無畏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線。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不止有白衣戰士,“全員核酸檢測”是一項需要全城動員、全民行動、全力以赴才能完成的“超級任務”,其中工作遠比我們想象中還要繁重。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在核酸檢測前的一夜,我們來到了紅花崗區老城街道辦紀念館廣場的核酸采樣點。廣場一角,街道辦從業人員李建國正在組裝醫療垃圾桶。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天他和同僚都要組裝20多個新的垃圾桶,備第二天使用。組裝垃圾桶、貼一米線,這些都隻是采樣準備工作的小小一環。紀念館廣場采樣點承擔了萬餘人的采樣任務,在新一輪采樣開始之前,小到一瓶水、一條警戒線,大到20多個帳篷、近3000個錐桶,從業人員都要逐一準備。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在社群的卡口,我們見到了還在工作的老城街道辦城管隊隊長金朝鳳,這段時間,她和隊員們白天巡邏、檢查卡點,晚上搭棚布置現場,每天要走上4萬多步。已經58歲的她能夠獨自扛起幾十斤重的搭帳篷,我們見到她時,她的小腿已經僵硬到難以蹲下了。“這幾天累了就在樹邊上靠一靠,我們隊員老的老,小的小都盡心盡力撲到工作上,一定要守護好我們老百姓安全。”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煽情的話語,說完,這位樸實的老人眼中已經噙滿淚水,而我們也已經掉下淚來。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這個深秋,“天使白”“衛士藍”“志願紅”“環衛橙”……每一個平凡崗位上的人都在默默付出,紅城裡的溫暖也在不斷傳遞。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我們剛到不久,記者李藝一行報道了遵義“馮家豆花面”70多家加盟店連夜為參加核酸檢測的醫護人員送去近千份飯食的消息。一經播出,紅城裡湧現出多家愛心早餐、愛心便當。自疫情初就停業的冠景珍宴專門開了火,為紅星社群從業人員送上每日不重樣的午飯、晚飯。社群居民朱曉玲帶着5歲的兒子為采樣點從業人員送上暖暖的姜茶。剛剛上國小二年級的汪悠然帶着弟弟将自己喜歡的蘋果和酸奶送給醫務人員,還特意送上一幅寫有“中國加油!遵義加油!”的畫。

記者手記丨遵義“戰疫”中的全民力量

10月28日,遵義市中心城區第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全部完成,結果全部陰性!10天時間,紅城人民攜手共進,将病毒“包圍”在集中隔離點。這一次,我們見證了英雄的人民不畏艱難、日夜奮戰守護自己的家園。這一次,我們崇敬于每一位平凡人同心、同向、同步、同力,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英雄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