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承宗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的一天,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被一脸凶相的清兵绑在马尾上,眼睛望着天空发出一声长叹。清兵挥鞭打马,马儿拖着老人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这位老人就是原大明天启帝师,大学士,兵部尚书,督师孙承宗。
明崇祯十一年既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皇太极任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讬为大将军,统帅十万八旗大军第四次进攻中原。清军兵分两路,西线军沿太行山东麓11月进围高阳。
清军围城之前,高阳县令雷之渤得到消息,慌了手脚,急忙到原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孙承宗那里讨主意。
孙承宗请雷县令坐下,冷静的分析了一下形势,指导他如何加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雷之渤惊慌失措的说“孙阁老,咱们高阳城就这点老弱残兵和老百姓,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如何能挡得住十万清兵的铁骑呀。”这位吓破胆的县令说话的声音都是颤抖的。
孙承宗看着他那怂包样厉声说道“大丈夫死者死已,为国捐躯,不足道哉,决不能丢了高阳。”高阳县令雷之渤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子夜时分,孙承宗还在思索如何御敌,家仆来报,县令雷之渤弃城逃跑了。孙承宗平静的点点头说“知道了”。
孙承宗白天看到雷之渤吓破胆那样子就预感到他会逃跑,果不其然真逃跑了。
孙承宗立即召集家人开会,把县令逃跑的事给大家说了。然后吩咐儿子们继续加固城墙。其余的人制作武器。把房梁拆了做成滚木,把所有的石头,石阶收集起来做雷石。
睿亲王多尔衮
第二天,天刚放亮,多尔衮率领清军铁骑,杀气腾腾的把高阳城围的水泄不通。
孙承宗把全部家人还有全城百姓拉上城墙,严阵以待。
多尔衮亲自督阵,清军架起云梯,猛烈攻城。一时间,杀声震天,箭矢如雨,长矛短枪呼啸而过,滚木雷石飞落而下。孙承宗四儿子本就瘦弱,奋力挥动大刀,把爬上城墙的清兵砍下去。突然一支飞箭射中胸口,当即死亡。
血战一天,终于守住了高阳城。清军退去,孙承宗拖着老迈的身躯,看着满目尸体,激愤不已。让儿子清点人数,一天血战,死伤近半。
孙承宗寻思这样守城,终究是守不住,得想想办法。沉思良久,吩咐三儿子孙砛,带人把城中粪便收集起来,在里面加入毒药,做为武器对付清军。
翌日,清军再次攻城,孙承宗坐在城墙上督阵,他命令把加了毒药的粪便在城墙上架锅煮沸。把这个煮沸的号称“金汤”的粪便泼向快爬上城墙的清兵。把清兵浇的哭爹喊娘,加了毒药的粪便浇到清兵身上立即溃烂。清兵没见过这秘密武器只得退兵。
清军统帅睿亲王多尔衮没想到这个小小高阳城如此难攻,孙承宗这么顽强,更没想到这“金汤”武器这么厉害。攻了这么久,清兵死伤惨重,却没有攻下来,心里就萌生退兵,改道进攻之意。
就在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战局。
是夜,多尔衮正在大帐议事,哨兵来报,有一人自称高阳县令要见他。
多尔衮一愣,吩咐道“把他带进来。”
高阳县令雷之渤战战兢兢的被带进来,扑通跪倒在地,向多尔衮扣头。多尔衮怒喝道“见我何意?”雷之渤说,小的是高阳县令,看到清军到来,想投降清军,可是孙承宗不投降。自己就逃出来了投降清军,看到清军俩天都攻不下高阳城就来给你献计策。
多尔衮说,你有何良策。雷之渤说高阳城连兵加上老百姓也就二千多人。这两天血战已经死伤三分之二,城里人所剩无几。只要再加大攻势,高阳城必破无疑。
多尔衮听了,立即重整人马,开始猛烈攻城。
这时的高阳城已经是弹尽粮绝,只剩不到一百人,已无战力。孙承宗在清军猛攻下寡不敌众,高阳城破。
孙承宗被带到多尔衮面前,多尔衮劝他投降。孙承宗大义凛然说道“我天朝大臣,城亡而亡,死耳,无多言。”
多尔衮劝道“天下无杀阁老之剑”,归顺我大清,给你高官厚禄。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太极,多尔衮对孙承宗是多么的看重。
多尔衮让把孙承宗四岁的孙子抱过来,说你不投降就杀了你可爱的孙子。孙承宗看着这最疼爱的孙子,轻轻的摇摇头……
多尔衮勃然大怒,当场拔剑杀死了孙承宗这个孙子,然后命令把孙承宗绑到马尾上活活拖死。
高阳一战,孙承宗六子十二孙满门30余人,除了长子孙铨,还有一个六岁孙子因栖在草丛中免于一死,其余全部战死,一代名臣满门殉国。
@极行客1971孙承宗是明朝名臣,关于他的故事很多。高阳血战,壮烈殉国。如有差异,敬请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