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承宗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的一天,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被一臉兇相的清兵綁在馬尾上,眼睛望着天空發出一聲長歎。清兵揮鞭打馬,馬兒拖着老人消失在滾滾煙塵中。
這位老人就是原大明天啟帝師,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孫承宗。
明崇祯十一年既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皇太極任命和碩睿親王多爾衮,貝勒嶽讬為大将軍,統帥十萬八旗大軍第四次進攻中原。清軍兵分兩路,西線軍沿太行山東麓11月進圍高陽。
清軍圍城之前,高陽縣令雷之渤得到消息,慌了手腳,急忙到原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孫承宗那裡讨主意。
孫承宗請雷縣令坐下,冷靜的分析了一下形勢,指導他如何加強城牆,修築防禦工事。雷之渤驚慌失措的說“孫閣老,咱們高陽城就這點老弱殘兵和老百姓,外無援兵,内無糧草,如何能擋得住十萬清兵的鐵騎呀。”這位吓破膽的縣令說話的聲音都是顫抖的。
孫承宗看着他那慫包樣厲聲說道“大丈夫死者死已,為國捐軀,不足道哉,決不能丢了高陽。”高陽縣令雷之渤隻好灰溜溜的走了。
子夜時分,孫承宗還在思索如何禦敵,家仆來報,縣令雷之渤棄城逃跑了。孫承宗平靜的點點頭說“知道了”。
孫承宗白天看到雷之渤吓破膽那樣子就預感到他會逃跑,果不其然真逃跑了。
孫承宗立即召集家人開會,把縣令逃跑的事給大家說了。然後吩咐兒子們繼續加強城牆。其餘的人制作武器。把房梁拆了做成滾木,把所有的石頭,石階收集起來做雷石。
睿親王多爾衮
第二天,天剛放亮,多爾衮率領清軍鐵騎,殺氣騰騰的把高陽城圍的水洩不通。
孫承宗把全部家人還有全城百姓拉上城牆,嚴陣以待。
多爾衮親自督陣,清軍架起雲梯,猛烈攻城。一時間,殺聲震天,箭矢如雨,長矛短槍呼嘯而過,滾木雷石飛落而下。孫承宗四兒子本就瘦弱,奮力揮動大刀,把爬上城牆的清兵砍下去。突然一支飛箭射中胸口,當即死亡。
血戰一天,終于守住了高陽城。清軍退去,孫承宗拖着老邁的身軀,看着滿目屍體,激憤不已。讓兒子清點人數,一天血戰,死傷近半。
孫承宗尋思這樣守城,終究是守不住,得想想辦法。沉思良久,吩咐三兒子孫砛,帶人把城中糞便收集起來,在裡面加入毒藥,做為武器對付清軍。
翌日,清軍再次攻城,孫承宗坐在城牆上督陣,他指令把加了毒藥的糞便在城牆上架鍋煮沸。把這個煮沸的号稱“金湯”的糞便潑向快爬上城牆的清兵。把清兵澆的哭爹喊娘,加了毒藥的糞便澆到清兵身上立即潰爛。清兵沒見過這秘密武器隻得退兵。
清軍統帥睿親王多爾衮沒想到這個小小高陽城如此難攻,孫承宗這麼頑強,更沒想到這“金湯”武器這麼厲害。攻了這麼久,清兵死傷慘重,卻沒有攻下來,心裡就萌生退兵,改道進攻之意。
就在這時,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戰局。
是夜,多爾衮正在大帳議事,哨兵來報,有一人自稱高陽縣令要見他。
多爾衮一愣,吩咐道“把他帶進來。”
高陽縣令雷之渤戰戰兢兢的被帶進來,撲通跪倒在地,向多爾衮扣頭。多爾衮怒喝道“見我何意?”雷之渤說,小的是高陽縣令,看到清軍到來,想投降清軍,可是孫承宗不投降。自己就逃出來了投降清軍,看到清軍倆天都攻不下高陽城就來給你獻計策。
多爾衮說,你有何良策。雷之渤說高陽城連兵加上老百姓也就二千多人。這兩天血戰已經死傷三分之二,城裡人所剩無幾。隻要再加大攻勢,高陽城必破無疑。
多爾衮聽了,立即重整人馬,開始猛烈攻城。
這時的高陽城已經是彈盡糧絕,隻剩不到一百人,已無戰力。孫承宗在清軍猛攻下寡不敵衆,高陽城破。
孫承宗被帶到多爾衮面前,多爾衮勸他投降。孫承宗大義凜然說道“我天朝大臣,城亡而亡,死耳,無多言。”
多爾衮勸道“天下無殺閣老之劍”,歸順我大清,給你高官厚祿。
從這裡可以看出皇太極,多爾衮對孫承宗是多麼的看重。
多爾衮讓把孫承宗四歲的孫子抱過來,說你不投降就殺了你可愛的孫子。孫承宗看着這最疼愛的孫子,輕輕的搖搖頭……
多爾衮勃然大怒,當場拔劍殺死了孫承宗這個孫子,然後指令把孫承宗綁到馬尾上活活拖死。
高陽一戰,孫承宗六子十二孫滿門30餘人,除了長子孫铨,還有一個六歲孫子因栖在草叢中免于一死,其餘全部戰死,一代名臣滿門殉國。
@極行客1971孫承宗是明朝名臣,關于他的故事很多。高陽血戰,壯烈殉國。如有差異,敬請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