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巜大明劫》看今之幸

作者:悠闲石上清泉
从巜大明劫》看今之幸

电影《大明劫》讲述了崇祯15年(1642年)瘟疫横行,李自成攻打开封,明朝江山内忧外患,孙传庭与吴又可分别誓死抗击闯军与瘟疫的故事。

瘟疫是人类发展史上永远躲不了的灾难,无论你是盛世还是乱世。但瘟疫在不同的时代,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却是绝然不同的。

《大明劫》讲述的是一个乱世抗疫的故事。历史上对乱世瘟疫的记录往往比较多。是不是像古人所说的,瘟疫是上天对人类不敬的惩罚,所以往往战乱就伴随着瘟疫呢?当然不是,只是瘟疫发生在和平年代时,通过强有力的防疫措施很快就扑灭了,造成的损失很小,不值一提,或者史书一笔带过,后人不怎么关注罢了。盛世相比乱世,没有那么多的杀戮,卫生条件好,发生瘟疫的机率自然要小得多。

从巜大明劫》看今之幸

《大明劫》有两条线,抗击闯军这条线我们暂且不提。在抗疫这条线上,吴又可是一个孤胆英雄。本身他自己就是一个逃难者,但作为一名医者,悬壶救世的使命让他参与抗疫的工作中,成为了百姓的守护神。

乱世抗疫大概率是很难成功的。有效的行政体系是确保抗疫工作有效推进的前提。去年政府一声令下,武汉封城,全国按下暂停键,减少人员流动,疫情形势迅速好转。这在乱世是做不到的。《大明劫》里从始至终都没看到政府的影子。有人说,孙传庭是代表政府的。孙传庭还真不是,他是体制内的没错,但他的使命是追击流寇,他最关心的是军营和士兵的安全,是战场的局势。不过孙传庭是这乱世中的一股清流,他能做到爱民救民,也给予了吴又可极大的信任和支持。明朝末年,因战乱导致地方政府的组织体系早已一盘散沙,百姓有难除了自求多福外毫无办法。

预防是抗疫的重要手段。吴又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能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认识到瘟疫从空气中传播是难能可贵的,他提出人员隔离也是有效的。后来,他通过反复实验,让百姓饮用用灶土混合的酸菜汁水,这和现在服用中药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射疫苗增强病毒抗体简直异曲同工。这对于能遇上吴又可的人来说是幸运的,起码能提高生存的机率。但当时吴又可的抗疫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吗?

答案是否定的。瘟疫是天灾,但更是人祸。流寇猖獗,瘟疫盛行,朝廷国库空虚,孙传庭向当地乡绅、地主、官员筹资,大家都不愿意出资,仅筹到百两银子。孙传庭设宴,这些人纷纷前来巴结,赠以厚礼。孙传庭愤慨不已,指着两堆物资,说:这些,是你们给我孙传庭的。这些,是你们给大明朝的!大明朝如果灭了,你们给我孙传庭有什么用!

这样的体制,这样的官绅,国家还有希望吗?果不其然,孙传庭随后战死,“传庭死,明朝亡”,明朝很快也灭亡了。在这样的世道,吴又可的方子很好,可是又有谁会来找他,把方子传世救万民呢。吴又可也只好无奈地回到南方,继续他的从医事业,养家糊口,顺便能救一命算一命。命如草芥,这大概就是乱世里百姓无法摆脱的命运吧。

从巜大明劫》看今之幸

回过头来看,现在疫情一有苗头,政府立即采取防疫措施,上下联动,有令必行。尊重每一个生命,对染疾者全力救治,不惜任何代价。这就是盛世的风范,国之幸,民之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