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语文数学英语”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鹧鸪天》词的作者是元代人,叫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luan)夜煮茶。

魏初
先看开头两句“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去年这个时候才到家,今年这个时候又于天涯相望,也就是说,一年不到又是天各一方。这种聚少离多的苦恨,可谓先声夺人!一直是出门远行,寻寻觅觅,在路上,今年仍然在路上,似乎永远地在路上。两厢对比,相聚与分离相聚显得何其珍贵,而到家的感觉当然很温馨了。今年在哪里?“又天涯”,“又”字说明已经不止一次,行途漂泊,浪迹天涯,于是生涯之叹,人生之无奈,于此一字见深刻矣。也因此,更显现出刻骨思念的纯度。
行途漂泊,浪迹天涯
再看次两句“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两鬓染霜,这是比喻,而与诗人的真实年龄相比起来,可能还有不小的差距。当然,两鬓霜花还不是很重,“细有华”说明花白的程度还很微细,只是有些微白而已。但白发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上到四十的人来说,初一见之都是令人惊骇的事实。而这个“白”,需要往前找因,除了“去岁”两句外,就是这“一春心事闲无处”了。大家不妨注意这个“闲”字,似乎人一旦忙碌的时候就会觉得充实,而一俟清闲下来,特别是精神没了支撑,要么无聊,要么生病,而精神似乎也散了架,便顿时委顿起来。这个体会,可能年龄越大则越多。所以,人不能闲着,一闲下来,常常要出问题,发愁,发闲愁,闲得发慌,闲得空落落;同时还要被某种愁绪所萦绕,以至于久久不得散去,所以辛弃疾说“闲愁最苦”,而今人朱自清也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云云。
一春心事闲无处
当然,闲愁何以最苦,就是因为空落落没抓手,总是说不清道不明,弄得人心神不宁让人左右不是。而更具体地说,词人实则就是为思家所苦。整个春天,人都处于不能回家的空落的感觉里。此外,大家不要忘了春天也是个特别的、感伤的季节,正如俄罗斯大作家屠格涅夫在《草原和树林》里所说,“在春天容易别离,在春天,幸福的人也会被吸引到远方去…”。除此之外,一个“春”字也值得注意。它既点明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又说明了词作的写作氛围。也就是说,是在这样一个特别感伤的时节,全词裹上了一层人生易逝而不得尽享的遗憾。另外,这一字也暗暗地关涉到后面的写景。
春天也是感伤的季节
我们再看“山接水,水明霞”,这个“明”字作动词,与前面“接”字对应。山连着水,水面上映着霞光。这六字有景致,见长度。当然,这“霞”不是初阳而是夕照无疑。“满林残照见归鸦”,归鸦就是傍晚归巢的乌鸦,今天山村或野外已经很少见到。从历史看,大约到唐代还认为乌鸦是神鸟,还被视为吉祥,人们一般都不会去伤害它们。而人类在祭祀的时候,也一任这些神鸟们去抢食。这种鸟的智慧很高,后来因为喜食腐肉,特别是有人死了,乌鸦们就成片飞叫,让人厌恶,所以渐渐地被视为不祥。
乌鸦
在这里,还是按照古典诗歌意象里的正面形象来理解。乌鸦于傍晚归巢的意象及其场景,在古典的天空里一直是个温馨的画面马致远不也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吗?山连着水,水倒映着霞光满林都是低低长照的夕阳,归鸦点点,盘旋而来,一家老老小小,嘎嘎然要归巢这是夕阳西下的特别温情的一幕。然而,读者须明白,乌鸦群体温情归来的旁侧,是形单影只的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我们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些隐含之处。面对喧闹归巢的乌鸦们,再借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的话,即“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热闹的鸦归的场景,实际上是一种反衬。乌鸦归巢越是温馨和热闹,就越能反衬诗人流落天涯的孤寂和失意。
归巢的乌鸦们
接着是“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两句团圞即团聚,这两句是词人从心底发出的声音。这两句的心声,由于有前面的铺垫,显得真挚而水到渠成。“几时”,表示心情何等迫切。是啊,团圆的场景是温馨的,他多么期盼回到家,回到妻子和儿女们的身边去!从用典方面看,这两句当然暗引了陶渊明,词人也想去官归园,不过,他不是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所做的“携幼引壶”“悦亲乐琴”,而是非常生活化的儿女团聚,夜煮香茶。此点颇像今日的福建人,在一种清淡而和乐的氛围中,不是寻找自我的快乐与沉醉,而是“与家偕乐”。这是多么美妙而温馨的时刻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妻子和孩子们面对面,才能解了心中思念的渴。而“夜煮茶”也很耐嚼,试想,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围炉而坐,一个家庭的欢乐才真正开始。
古代家庭团聚
本词在最后所显现出的渴念,反映了词人刻骨的思家情感,对妻子儿女无限依恋的情感。当然,中间它还用了反衬,也用了对比,至于最后,除了渴念,还表达了一种希望。因为思念不是绝望,思念是可以期待的,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成的,也因此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心愿。
参考资料
《鹧鸪天》
《草原和树林》
《归去来兮辞》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