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开创了“因人叙事”的纪传体撰史法,叙事逻辑清晰、人物点评精准,着重突出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太史公曰”中即有肯定的正面人物评价,也有否定的负面评价,深刻体现出中国史官治学、著史的精髓——“不为尊者讳”。

司马迁
众所周知,正、反面人物都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二者不可或缺,正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研究《史记》中的负面人物评价对建立中国史实事求是的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在《史记》所载的诸多负面评价中,最高级别、最典型的莫过于“为天下笑”。
一、 “为天下笑”与《史记》中的“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作为一种莫大的讽刺性负面评价在先秦文献中有多处记载,且多夹杂在人物对话中,首见于《墨子》,《墨子闲诂·卷十四》载:“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其术者内不亲民,外不约治,以少闲众,以弱轻?身死国亡,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为身灾。”
墨子
同时在《庄子》、《战国策》等文献中也有记载,《庄子集释·徐无鬼第二十》载:“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畜畜然仁,吾恐其为天下笑。”又《盗跖第二十九》载:“世之所谓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谓忠臣也,然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王使人以百里之地请杀范痤于魏》载:“虽然,而有一焉。百里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复生也。则主必为天下笑矣!”又《秦昭王谓左右》载:“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按其所载,能担起“为天下笑”的人物身份限于君主和名臣,且多作为表达情感的加强词汇,并非是史官评价用词。
“为天下笑”首次作为著述者的评价始见于《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载:“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
吕氏春秋
按其所载,《吕氏春秋》不但详细记叙了周幽王宠爱褒姒导致乱政这一历史事件,而且详加评论,对周幽王因宠妃乱政而身死国灭赋予“为天下笑”的评价。经分析可从中得出三点认识:1.“宠妃乱政”是当世公认的的一种帝王失德行为,其罪不容恕;2.“为天下笑”一词已固定为史官常用的讥讽性评价。
汉初司马迁著《史记》时秉承了这一精神,按照“当世公认的、罪不容恕的”错误对他笔下全部历史人物逐一考核,将历史人物“为天下笑”的各种失德原因、行为做了归纳总结,扩大、发展了人物和事件的内涵,创建了讽刺性历史评价的道德准绳。
史记
二、《史记》所载“为天下笑”的类别及原因分析
《史记》中所载的“为天下笑”(包括“卒天下笑”)共二十处,从记述形式看,杂于人物对话中的十二处,作为人物评价的八处;从人物身份看,用于帝王君主的十四处,用于当世名士的五处。下面以人物身份为标准分类探讨。
(一)、帝王君主
帝王君主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具备国家雏形后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据《史记》所载,帝王君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失德行为、原因可归纳为八类:
1、残暴不仁。《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载:“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史记》中首次引载“为天下笑”的评论,司马迁对这一评价的认同度很高,他后在《陈涉世家》也进行原话引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施仁义,以至于爆发农民起义造成亡国,这是帝王君主罪不可恕的失德行为。
秦始皇
2、穷奢极欲。《楚世家》载:“太史公曰:楚灵王方会诸侯于申,诛齐庆封,作章华台,求周九鼎之时,志小天下;及饿死于申亥之家,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势之于人也。”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自述“为天下笑”的评价。司马迁指出楚灵王穷奢极欲、不守操行,以致众叛亲离而被饿死。又《魏世家》:“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韩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车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龟策列传》:“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贵至天子,然而大傲。欲无厌时,举事而喜高,贪很而骄。不用忠信,听其谀臣,而为天下笑。”(晋国)知氏,商纣王同样亦是穷奢极欲、贪得无厌,终落得身死国灭。因此穷奢极欲也是帝王君主要竭力避免的错误。
楚灵王
3、宠妃乱政。《赵世家》载:“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又《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赵武灵王、晋献公与《吕氏春秋》中的周幽王相同,都因宠幸爱妾、废立太子以至于乱政灭国。
4、缺乏勇气。《苏秦列传》载:“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大于此者矣。”苏秦游说韩宣惠王劝其加入和纵联盟,其言语中虽有夸大的成分,但点出韩王缺乏勇气、依附秦国的结果必然是“为天下笑”,间接反映帝王君主缺乏勇气也是一种失德行为。
5、谋逆作乱。《淮南衡山列传》载:“计定谋成,举兵而西。破于大梁,败于狐父,奔走而东,至于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绝祀,为天下笑。夫以吴越之众不能成功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又“太史公曰: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三王世家》:“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王可自谨,无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司马迁指出作为封国之君最重要的是“承辅天子”,而汉淮南王、衡山王、燕王等则聚势而起兵谋反,实属自不量力,只能落得身死国灭,即使贵为亲王也必须谨言慎行、以此为戒。
淮南王
6、不辩忠奸。《屈原贾生列传》载:“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楚怀王不辨忠奸以致灭国,是君主帝王的一大失误。
7、目光短浅。《平原君虞卿列传》载:“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秦赵长平大战时,赵孝文王目光短浅而寄希望与秦国媾和,这无异于与虎谋皮,不但媾和失败,而且断绝了与东方四国结成抗秦同盟的机会,终致战败。
8、出身低下。《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为天下笑。”按其所载,两周时期帝王出身相当重要,母亲地位不显也足以“为天下笑”,但该语为齐威王怒斥周王的骂语,言语中夸张成分较强,应暂当别论。
除以上记载外,《史记》中仅有一处是肯定帝王作为的记述。《赵世家》载:“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时明智的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因此不畏“天下笑”而大力推行胡服,最终功成名就。此处的“为天下笑”显系赵王自嘲。
赵武灵王
(二)、当世名士
《史记》中所载当世名士“为天下笑”多夹杂于人物对话中。由《史记》所载可见,当世名士落得“为天下笑”的原因有四类:
1、不能雪耻。《伍子胥列传》载:“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春秋战国多义士,当世名士以报仇雪耻为荣,而伍尚作为当世名士却不能报仇,所以深恨自己死后必“为天下笑”。
伍子胥雕塑
2、言而无信。《苏秦列传》载:“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张仪列传》载:“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馋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诸侯闻张仪有却武王,皆畔衡,复合纵。”自古以来,即便是普通人言而无信都会被人嘲笑,更不用说当世名士言而无信,其结果必然是“为天下笑”。
3、无谓牺牲。《司马相如列传》载:“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杀贼,或逃亡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司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指出,征调兵士干一点搬运礼品到南方的差事,就算自杀或逃跑被杀,做无谓的牺牲,死了也得不到好名声。该《檄》文泛指一类人(事)。
4、不识时务。《淮阴侯列传》载:“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归逃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泣水之南,头卒异处,卒为天下笑。”蒯通劝韩信谋反时,举成安君陈馀不识时务而被杀的例子,说明不识时务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借以警醒韩信举兵谋反。该段说词从侧面反映“识时务者为俊杰”。
韩信塑像
三、《史记》所载“为天下笑”的启示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记载的“为天下笑”事件、人物、原因条理清晰明确,可见司马迁借人物、事件来表达当世的价值取向:作为帝王君主应竭力避免残暴不仁、穷奢极欲、宠妃乱政、缺乏勇气、谋逆作乱、不辩忠奸和目光短浅八种错误;而作为当世名士应竭力避免不能雪耻、言而无信、无谓牺牲和不识时务四种错误。足以警醒世人、以为警戒。从西汉时期开始,《淮南子》、《新序》、《新书》、《说苑》、《列女传》、《后汉书》等同时期(及后世)史书、笔记小说中的“为天下笑”评价全都遵循《史记》中的评价准绳,无出其右,足见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天下笑”史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