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史記》開創了“因人叙事”的紀傳體撰史法,叙事邏輯清晰、人物點評精準,着重突出了人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太史公曰”中即有肯定的正面人物評價,也有否定的負面評價,深刻展現出中國史官治學、著史的精髓——“不為尊者諱”。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司馬遷

衆所周知,正、反面人物都對曆史程序有重大影響,二者不可或缺,正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研究《史記》中的負面人物評價對建立中國史實事求是的環境具有重大意義。在《史記》所載的諸多負面評價中,最進階别、最典型的莫過于“為天下笑”。

一、 “為天下笑”與《史記》中的“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作為一種莫大的諷刺性負面評價在先秦文獻中有多處記載,且多夾雜在人物對話中,首見于《墨子》,《墨子閑诂·卷十四》載:“子墨子曰:姑亡、姑亡;古有其術者内不親民,外不約治,以少閑衆,以弱輕?身死國亡,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為身災。”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墨子

同時在《莊子》、《戰國策》等文獻中也有記載,《莊子集釋·徐無鬼第二十》載:“齧缺遇許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堯。曰:奚謂邪?曰:夫堯畜畜然仁,吾恐其為天下笑。”又《盜跖第二十九》載:“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幹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幹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戰國策·趙王使人以百裡之地請殺範痤于魏》載:“雖然,而有一焉。百裡之地不可得,而死者不可複生也。則主必為天下笑矣!”又《秦昭王謂左右》載:“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國亡,為天下笑。”按其所載,能擔起“為天下笑”的人物身份限于君主和名臣,且多作為表達情感的加強詞彙,并非是史官評價用詞。

“為天下笑”首次作為著述者的評價始見于《呂氏春秋》,《呂氏春秋》載:“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于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為天下笑。此夫以無寇失真寇者也。賢者有小善以緻大善,不肖者有小惡以緻大惡。褒姒之敗,乃令幽王好小說以緻大滅。”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呂氏春秋

按其所載,《呂氏春秋》不但詳細記叙了周幽王寵愛褒姒導緻亂政這一曆史事件,而且詳加評論,對周幽王因寵妃亂政而身死國滅賦予“為天下笑”的評價。經分析可從中得出三點認識:1.“寵妃亂政”是當世公認的的一種帝王失德行為,其罪不容恕;2.“為天下笑”一詞已固定為史官常用的譏諷性評價。

漢初司馬遷著《史記》時秉承了這一精神,按照“當世公認的、罪不容恕的”錯誤對他筆下全部曆史人物逐一考核,将曆史人物“為天下笑”的各種失德原因、行為做了歸納總結,擴大、發展了人物和事件的内涵,建立了諷刺性曆史評價的道德準繩。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史記

二、《史記》所載“為天下笑”的類别及原因分析

《史記》中所載的“為天下笑”(包括“卒天下笑”)共二十處,從記述形式看,雜于人物對話中的十二處,作為人物評價的八處;從人物身份看,用于帝王君主的十四處,用于當世名士的五處。下面以人物身份為标準分類探讨。

(一)、帝王君主

帝王君主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具備國家雛形後對最高統治者的稱謂。據《史記》所載,帝王君主“身死國滅”、“為天下笑”的失德行為、原因可歸納為八類:

1、殘暴不仁。《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載:“一夫作難而七廟堕,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是《史記》中首次引載“為天下笑”的評論,司馬遷對這一評價的認同度很高,他後在《陳涉世家》也進行原話引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施仁義,以至于爆發農民起義造成亡國,這是帝王君主罪不可恕的失德行為。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秦始皇

2、窮奢極欲。《楚世家》載:“太史公曰:楚靈王方會諸侯于申,誅齊慶封,作章華台,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于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于人也。”這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首次自述“為天下笑”的評價。司馬遷指出楚靈王窮奢極欲、不守操行,以緻衆叛親離而被餓死。又《魏世家》:“知伯曰:吾始不知水之可以亡人之國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魏桓子肘韓康子,韓康子履魏桓子,肘足接于車上,而知氏地分,身死國亡,為天下笑。”《龜策列傳》:“是人皆富有天下而貴至天子,然而大傲。欲無厭時,舉事而喜高,貪很而驕。不用忠信,聽其谀臣,而為天下笑。”(晉國)知氏,商纣王同樣亦是窮奢極欲、貪得無厭,終落得身死國滅。是以窮奢極欲也是帝王君主要竭力避免的錯誤。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楚靈王

3、寵妃亂政。《趙世家》載:“吳娃死,愛弛,憐故太子,欲兩王之,猶豫未決,故亂起,以至父子俱死,為天下笑,豈不痛乎!”又《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谏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骊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趙武靈王、晉獻公與《呂氏春秋》中的周幽王相同,都因寵幸愛妾、廢立太子以至于亂政滅國。

4、缺乏勇氣。《蘇秦列傳》載:“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于此者矣。”蘇秦遊說韓宣惠王勸其加入和縱聯盟,其言語中雖有誇大的成分,但點出韓王缺乏勇氣、依附秦國的結果必然是“為天下笑”,間接反映帝王君主缺乏勇氣也是一種失德行為。

5、謀逆作亂。《淮南衡山列傳》載:“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破于大梁,敗于狐父,奔走而東,至于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絕祀,為天下笑。夫以吳越之衆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又“太史公曰: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裡,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三王世家》:“古者誅罰不阿親戚,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司馬遷指出作為封國之君最重要的是“承輔天子”,而漢淮南王、衡山王、燕王等則聚勢而起兵謀反,實屬自不量力,隻能落得身死國滅,即使貴為親王也必須謹言慎行、以此為戒。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淮南王

6、不辯忠奸。《屈原賈生列傳》載:“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楚懷王不辨忠奸以緻滅國,是君主帝王的一大失誤。

7、目光短淺。《平原君虞卿列傳》載:“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秦趙長平大戰時,趙孝文王目光短淺而寄希望與秦國媾和,這無異于與虎謀皮,不但媾和失敗,而且斷絕了與東方四國結成抗秦同盟的機會,終緻戰敗。

8、出身低下。《魯仲連鄒陽列傳》載:“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按其所載,兩周時期帝王出身相當重要,母親地位不顯也足以“為天下笑”,但該語為齊威王怒斥周王的罵語,言語中誇張成分較強,應暫當别論。

除以上記載外,《史記》中僅有一處是肯定帝王作為的記述。《趙世家》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趙武靈王在推行胡服時明智的看到事物的兩面性——“狂夫之樂,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賢者察焉”,是以不畏“天下笑”而大力推行胡服,最終功成名就。此處的“為天下笑”顯系趙王自嘲。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趙武靈王

(二)、當世名士

《史記》中所載當世名士“為天下笑”多夾雜于人物對話中。由《史記》所載可見,當世名士落得“為天下笑”的原因有四類:

1、不能雪恥。《伍子胥列傳》載:“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春秋戰國多義士,當世名士以報仇雪恥為榮,而伍尚作為當世名士卻不能報仇,是以深恨自己死後必“為天下笑”。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伍子胥雕塑

2、言而無信。《蘇秦列傳》載:“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遂約六國從。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張儀列傳》載:“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說張儀,及即位,群臣多饞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縱。”自古以來,即便是普通人言而無信都會被人嘲笑,更不用說當世名士言而無信,其結果必然是“為天下笑”。

3、無謂犧牲。《司馬相如列傳》載:“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殺賊,或逃亡抵誅,身死無名,谥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司馬相如在《喻巴蜀檄》中指出,征調兵士幹一點搬運禮品到南方的差事,就算自殺或逃跑被殺,做無謂的犧牲,死了也得不到好名聲。該《檄》文泛指一類人(事)。

4、不識時務。《淮陰侯列傳》載:“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歸逃于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泣水之南,頭卒異處,卒為天下笑。”蒯通勸韓信謀反時,舉成安君陳馀不識時務而被殺的例子,說明不識時務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借以警醒韓信舉兵謀反。該段說詞從側面反映“識時務者為俊傑”。

說說《史記》中“為天下笑”的曆史名人

韓信塑像

三、《史記》所載“為天下笑”的啟示

綜上所述,《史記》中的記載的“為天下笑”事件、人物、原因條理清晰明确,可見司馬遷借人物、事件來表達當世的價值取向:作為帝王君主應竭力避免殘暴不仁、窮奢極欲、寵妃亂政、缺乏勇氣、謀逆作亂、不辯忠奸和目光短淺八種錯誤;而作為當世名士應竭力避免不能雪恥、言而無信、無謂犧牲和不識時務四種錯誤。足以警醒世人、以為警戒。從西漢時期開始,《淮南子》、《新序》、《新書》、《說苑》、《列女傳》、《後漢書》等同時期(及後世)史書、筆記小說中的“為天下笑”評價全都遵循《史記》中的評價準繩,無出其右,足見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天下笑”史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