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简称“湘”,晚清以来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美名传遍天下。不过,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隆重介绍一位传奇人物:杨度。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杨度,字皙子,原名承瓒,别号虎公、虎禅,是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生于1875年1月10日。

杨度虽然天资聪明,但科举之路走得非常坎坷,连续4次进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铩羽而归。可是,他却得到了一代名儒王闿运的青睐。

王闿运属于那种才高志大、目无余子的人物,连曾国藩、左宗棠都不放在眼里。“戊戌六君子”里,有两个是王闿运的弟子(杨锐、刘光弟)。王闿运很欣赏杨度,想收他为自己的弟子,不惜放下身架,亲自到杨度家里去收弟子。在那以后,王闿运一生喜爱杨度,在《湘绮楼日记》中亲昵地称他为“杨贤子”。在王闿运身边的人里,只有杨度可以随便跟他开玩笑。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杨度跟王闿运学习的是王室帝王之术,后来却不顾师父的反对,于1902年自费到日本留学,变成了君主立宪派。这时候,杨度结交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交往甚密。

1903年,杨度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取得了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绩,却因为是“湖南师范生”,又在日本留学时发表过不满朝廷的言论,被除掉成绩,还遭到通缉,被迫再次留学日本,就读于弘文书院。就在这一年秋天,杨度在横滨重遇了梁启超。

10月,杨度仿造梁启超名作《少年中国说》,写出一篇《湖南少年歌》,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于日本横滨)上发表。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湖南少年歌》全文1900多字,开篇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时危却奈湖南何”。接下来,杨度讴歌了湖南的大好山水,以及宋玉、王夫之等湖南俊杰的爱国之情。在文章里,杨度揭露了西方列强掠夺中国的罪行,颂扬中国人民特别是湖南人民反抗强暴的精神,号召人们起来救国。为此,杨度写下“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诗句。

显而易见,杨度希望湖南和湖南少年在拯救中华、反抗外敌中扮演重要角色,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就像斯巴达之于希腊、普鲁士之于德意志一样。

《湖南少年歌》发表后,在湖南的爱国青年里产生了强烈的鼓舞作用。从20世纪初以来,湖南的确走出了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豪杰。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在抗日战争中,湖南尤其作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中一共举行了22场大规模会战,其中主要战场位于湖南的会战就有6次之多,占据全部的近四分之一,包括3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

在3次长沙会战中,抗日军民一共歼灭日军11余万人,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迫使美国、英国等国自动放弃了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在常德会战中,抗日军民毙伤日军1万余人,取得了正面战场罕见地以我军胜利告终的一场重大战役,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在衡阳会战中,抗日军民歼灭日军7万多人,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在湘西会战中,抗日军民歼灭敌人3万多人,此后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正是因为湖南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当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中日双方选定洽降的地点位于湖南省芷江县城东的七里桥村磨溪口,史称“芷江受降”。

100年前,为什么有人把湖南称为“中国的普鲁士”?

在湖南这片沃土上,不但有黄兴、宋教仁、蒋翊武、陈天华、刘揆一、谭人凤、程潜、谭延闿、蔡和森、邓中夏、向警予等革命元老,还产生了众多开国将帅。

在十大开国元帅里,湖南走出了3位,仅次于四川。

在十大开国大将里,湖南贡献了6位,位居全国第一。

在57名开国上将中,湖南占了19名,刚好是三分之一。其中有几名湖南开国上将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完全有资格评为开国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