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湖南簡稱“湘”,晚清以來有“無湘不成軍”的說法。“惟楚有才,于斯為盛”的美名傳遍天下。不過,在100多年前,就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這是怎麼回事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隆重介紹一位傳奇人物:楊度。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楊度,字皙子,原名承瓒,别号虎公、虎禅,是湖南省湘潭縣姜畲石塘村人,生于1875年1月10日。

楊度雖然天資聰明,但科舉之路走得非常坎坷,連續4次進京參加會試都名落孫山,铩羽而歸。可是,他卻得到了一代名儒王闿運的青睐。

王闿運屬于那種才高志大、目無餘子的人物,連曾國藩、左宗棠都不放在眼裡。“戊戌六君子”裡,有兩個是王闿運的弟子(楊銳、劉光弟)。王闿運很欣賞楊度,想收他為自己的弟子,不惜放下身架,親自到楊度家裡去收弟子。在那以後,王闿運一生喜愛楊度,在《湘绮樓日記》中親昵地稱他為“楊賢子”。在王闿運身邊的人裡,隻有楊度可以随便跟他開玩笑。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楊度跟王闿運學習的是王室帝王之術,後來卻不顧師父的反對,于1902年自費到日本留學,變成了君主立憲派。這時候,楊度結交了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交往甚密。

1903年,楊度參加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取得了一等第二名的好成績,卻因為是“湖南師範生”,又在日本留學時發表過不滿朝廷的言論,被除掉成績,還遭到通緝,被迫再次留學日本,就讀于弘文書院。就在這一年秋天,楊度在橫濱重遇了梁啟超。

10月,楊度仿造梁啟超名作《少年中國說》,寫出一篇《湖南少年歌》,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1902年創辦于日本橫濱)上發表。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湖南少年歌》全文1900多字,開篇就開宗明義地提出“我本湖南人,唱作湖南歌。湖南少年好身手,時危卻奈湖南何”。接下來,楊度讴歌了湖南的大好山水,以及宋玉、王夫之等湖南俊傑的愛國之情。在文章裡,楊度揭露了西方列強掠奪中國的罪行,頌揚中國人民特别是湖南人民反抗強暴的精神,号召人們起來救國。為此,楊度寫下“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将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等詩句。

顯而易見,楊度希望湖南和湖南少年在拯救中華、反抗外敵中扮演重要角色,擔負起曆史的重任,就像斯巴達之于希臘、普魯士之于德意志一樣。

《湖南少年歌》發表後,在湖南的愛國青年裡産生了強烈的鼓舞作用。從20世紀初以來,湖南的确走出了許多感天動地的英雄豪傑。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在抗日戰争中,湖南尤其作出了巨大貢獻。

衆所周知,抗日戰争中一共舉行了22場大規模會戰,其中主要戰場位于湖南的會戰就有6次之多,占據全部的近四分之一,包括3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衡陽會戰、湘西會戰。

在3次長沙會戰中,抗日軍民一共殲滅日軍11餘萬人,增強了抗戰勝利信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迫使美國、英國等國自動放棄了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在常德會戰中,抗日軍民斃傷日軍1萬餘人,取得了正面戰場罕見地以我軍勝利告終的一場重大戰役,被譽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在衡陽會戰中,抗日軍民殲滅日軍7萬多人,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

在湘西會戰中,抗日軍民殲滅敵人3萬多人,此後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正是因為湖南在抗日戰争中作出的巨大貢獻,當抗日戰争勝利結束時,中日雙方標明洽降的地點位于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裡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

100年前,為什麼有人把湖南稱為“中國的普魯士”?

在湖南這片沃土上,不但有黃興、宋教仁、蔣翊武、陳天華、劉揆一、譚人鳳、程潛、譚延闿、蔡和森、鄧中夏、向警予等革命元老,還産生了衆多開國将帥。

在十大開國元帥裡,湖南走出了3位,僅次于四川。

在十大開國大将裡,湖南貢獻了6位,位居全國第一。

在57名開國上将中,湖南占了19名,剛好是三分之一。其中有幾名湖南開國上将資曆深厚,戰功卓著,完全有資格評為開國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