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高才(中)见证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达、黎元洪嫡孙黎昌晋(右)相逢
武昌首义成功后,“无党派人士”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因其是湖北黄陂人之故,史称“黎黄陂”或“黄陂”)被革命党人逼为都督。继而风云际会,黎氏成为民国首位两任大总统与三任副总统的政治家。可是,百年来关于“床下都督”的传闻,其说不一。 笔者历时三十载,在海峡两岸寻访相关人士,搜求第一手史料,并经缜密考订,在叙介黎元洪的首部传记文学作品《首义大都督黎元洪》(裴高才著,中国文史社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中,首次独家系统披露:“床下都督”是民初小说“炒”出来的。
起因
事情的起因是“二次革命”前,黎元洪与袁世凯串通,将首义元勋张振武(曾任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副部长,与孙武、蒋翊武并称“三武”)骗到北京,于1912年8月16日将张杀害。案发后,举国上下口诛笔伐“袁民贼”、“黎屠夫”。武汉地区报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床下都督”的舆论战。
1912年2月初,同盟会与文学社在武昌城的斗级营街创办了《民心报》与《震旦民报》,其主旨是拥戴孙中山与黄兴,指斥袁世凯与黎元洪;上海的《民声日报》则与之针锋相对,拥袁、黎而贬孙、黄。同年8月初,上海《民立报》上发表了一条湖北的消息:“武昌南湖炮队发动倒黎运动,遭到镇压。”这条消息来自湖北通讯社的电讯。黎元洪于8月5日以“电报造谣,摇惑人心”的罪名,逮捕湖北通讯社负责人冉剑虹,准备立即“正法”。后因上海各报抗议,冉剑虹仅判处两年监禁。
《大江报》也遭诛连,原因是主笔何海鸣不断揭露湖北军政界的腐败情形,尤其是《恶政府之现状》一文,对袁世凯政府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因此,黎元洪罗织“破坏共和”等罪名,于8月8日下令封报抓人。次日,他又通电全国,指控《大江报》专取无政府主义,为图谋不轨之机关,要求各地将《大江报》主笔何海鸣、凌大同一体严缉,就地正法。
为此,资深报人蔡寄鸥在《民心报》上愤然发表了《哀大江报》一文,“夫黎元洪者,不过一庸常人耳。英雄不出,遂令竖子成名”,讥嘲黎元洪在阳夏失守后,逃往葛店,是“善唱空城计”的“逃跑都督”。 黎元洪看后,下令将蔡寄鸥抓到都督府问罪。
《民心报》由首义元勋蒋翊武领衔主办,他赶来说情。黎元洪只得把人放了,但《民心报》就此胎死腹中。
炒作
“张振武案”发生后,武汉地区的两大报纸《震旦民报》与《群报》非常活跃,今天你出招,明天他应战,展开了一场反黎与拥黎的舆论战。
《震旦民报》由著名党人宛思寅与张芸天共同主持。蔡寄鸥被聘为主笔后,首先在《震旦民报》发表了一篇社评,指斥黎元洪于起义之时,匿避于床下,名曰“床下都督”;汉阳失守后,又弃城潜逃,成为“逃跑都督”。对此,《群报》则极力辩解,称黎元洪“匿迹床下,觉竖子之不足与谋;弃城逃走,乃效法孔明之空城计也”。
马野马、蔡寄鸥两大主笔,又以纪实的手法,用文言或半文半白的文体,分别写成了《床下英雄传》和《新空城计传奇》两篇讽刺小说,连续在《震旦民报》上发表。
在《床下英雄传》中,马野马用白话文写道:武昌首义成功次日,众兵赶至黎元洪的参谋刘文吉家内室搜查,到处没发现黎元洪的踪迹,只隐约听得木床的抖动声。床底下光线很暗,看不清楚,他们就以吓唬口气吆喝道:“什么人?你再不出来,我就开枪了!”躲在床下直打哆嗦的黎氏连忙说:“别,别,别,我,我,我是黎元洪,黎某平时带兵并不刻薄,你们为什么要与我为难?”黎还是不肯出来。众兵只好掀床的掀床,拉人的拉人,将黎从床底下拖了出来。
蔡寄鸥则在《新空城计传奇》中云:“捉拿革命抢头功,报得皇家爵俸,赚得银两万万,修得金屋重重。”一时间轰动三镇,影响全国,发行量一增再增。
黎元洪看后,愤怒至极,派宪兵司令陈血琴与长江民生银行总经理徐中立至报馆威胁、利诱,令其停载。蔡寄鸥不为所动,正色道:“言论自由,载入约法,君乌得而干涉耳!”陈氏拿出一张银行支票与一把手枪,逼蔡寄鸥表态。他从容不迫地答道:“支票非余属,枪亦非余所畏,任君行之可也!”
1912年元月法国杂志报道首义都督黎元洪。陈勇供图
由于《震旦民报》设在汉口英租界内,黎氏鞭长莫及。他于是借“改进团事件”罗织大狱,通缉蔡寄鸥、邓狂言、马野马诸人,并要求英国领事引渡。蔡寄鸥等人被迫客走江西,《震旦民报》终遭查封。但是,黎氏为“床下都督”之说,也因此不胫而走了。
真相
那么“床下都督”到底是怎么回事? 参与了武昌起义,并任黎元洪之鄂军都督府军事参谋官的胡祖舜,在《武昌开国实录》中说,首义成功后,黎元洪得悉要他出任都督,予以坚决拒绝。经好言相劝,他仍无动于衷,“众不耐,乃有人曰:我等好意来请,乃尊重统领也;如坚执不去,则自取祸耳!黎踌躇有顷曰:我去我去!”
另一位首义当事人李西屏(原名李翊东)撰《武昌起义纪事》一文,则罗列三种传闻:“有谓自其室中挟出者,有谓马荣自其床下挟出者,又有谓自参谋家挟出者……”
黎元洪本人于1911年10月20日,在致海军提督萨镇冰的信函中,自称是“避匿室后,当被索执”。
真正将“床下都督”载入国民党正史的有二: 一为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前校长邹鲁著《中国国民党史稿》(上海民智书局,民国十八年版);一为文砥(公直)编著《中华民国革命史》(全一册,上海益新书社局,民国二十四年一月版)。二书均谓其为革命党人从寓所床下搜出。
收入“荆楚文库’’之冯天瑜著《辛亥首义史(上下 两册)》
而国民党元老胡汉民的相关说法,则前后矛盾。 1912年4月12日,他陪孙中山访问武汉时,赞扬黎元洪说:“非有黎副总统之局面号召,则各省响应,不能如是风起云涌;又非黎副总统之谨厚,则北军亦不易于赞助共和。”可是,后来他在自传中则说:“黎初以革命党协迫而出,谓之‘床下都督’。”
著名史学家冯天瑜先生在辛亥“史记”中指出,邹、文、胡均不是武昌首义的亲历者,所说不过是“谓之”“或曰”之类的传闻,并未罗列任何证据。 学界认为,早期关于武昌首义的记载,以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张难先著《湖北革命知之录》与胡祖舜的《六十谈往》最为著名。
治学严谨的教育家余家菊如是说:“这些著作人,都参加了当时的实际活动,见闻比较真切。曹君搜罗当时的文件甚为丰富,张书考订甚为周详,胡书叙述,极为生动。”上述三书均无“床下都督”之说。 两岸知名专家学者在《首义大都督黎元洪》学术研讨会上,从史学和人体常识的角度,也对“床下都督”提出了质疑。因为此时身体已经发福的黎氏,是不可能钻进床下躲藏的。故而“床下都督”之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章开沅序裴高才著《首义大都督黎元洪》手稿
末了,我们还是以章开沅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章先生在给拙作《黎元洪》的序言中写道:
“武昌是辛亥首义之区,黎元洪在中国人走向共和的道路上,尽管步履蹒跚,坎坷曲折,但毕竟也是迈开第一步的先行者之一,我们理应给以必要的尊敬。同时,也要像张謇所说的那样,以‘公平之心理,远大之眼光’看待这个历史人物,‘勿爱其长而因护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