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中央会议大厅内,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正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突然有人推门而入,打断了这次重要会议,当邓公准备发火时,那人只低声说了一句话:“周总理去世了!”这句话让邓公泪水瞬间盈满了眼眶。
缓了一会,邓公才收起悲伤,开始发布指令,首先派人向中南海的毛主席做汇报,然后通知驻外大使馆降半旗致哀,同时下令沿海边防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一切安排妥当后,邓公立马离开会场,向周总理去世的医院赶去。
上午11点,当在京的重要领导人陆续赶到病房后,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女士开口了,她说:周恩来同志生前有三个遗愿,希望中央能够批准。

当她详细说出具体内容后,李先念同志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声音低沉的说道:坚决不行,全国人民知道了也不会答应!紧接着邓公也表达了反对意见:这三个遗愿一个都不能同意!否则毛主席不答应,全国人民也不会答应!
当这三个遗愿传到毛主席那时,毛主席沉默了好一会,最终拍板决定:恩来同志的前两个请求不通过,第三个还是要满足的!那么周总理生前的三个遗愿都是什么?为什么邓公和李先念等同志坚决反对?毛主席批准最后一个遗愿后,它的执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1967年2月2日,由于长期的加班工作,缺乏睡眠,身体一直不错的周总理,状态开始出现问题,在经过医生检查后,他确诊患上了心脏病。虽然身边的人都督促总理要多休息,但当时的工作实在太多了,总理不舍得放下。
4月,因处理广交会问题,周总理又忘记了睡觉,持续工作84个小时,引发“频发室性早搏”等更严重的心脏病。从此,总理每天晚上睡觉前都需要吸氧,同时还需要大量药物辅助治疗。
这还不算结束,5年后周总理被检查出一项更严重的病。1972年5月11日,周总理配合保健人员,取了便尿以及唾液样本做化验。这是中央布置下来的任务,重要领导每个月都要进行一次化验,以确保他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为人民服务。
而这次周总理的化验结果出了问题,他的尿样中发现三四个红血球,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很快保健医生张佐良紧张起来,又做了次更详细的化验,在经过301医院、协和医院等诸多专家研究后,5月18日最终确诊:周总理患上了膀胱癌!
为了不影响总理的情绪,“总理医疗小组”偷偷成立,专职负责总理的身体检查和调养治疗。其实他们不知道,智慧的总理早就从种种不寻常的地方断定自己得了绝症,只是为了减轻医生们的压力,他才假装一无所知。
癌症没有让周总理停下来,他反而更努力的工作了,想要趁着自己还能坚持的时候,多去做些事情。值得一说的是,当时邓公已经处于第二次低谷时期,为了让这位有能力担当重任的战友尽早复出,周总理每天透支身体主持会议,一直都在为邓公铺路。
1973年,由于过度劳累,周总理的身体再一次恶化,已经出现了血尿这种严重症状。医疗小组对此十分忧心,建议立马手术,可周总理的工作根本停不下来。直到3月10号邓公恢复副总理职务,周总理才有了时间做第一次手术治疗。
这次治疗后,周总理症状有了明显好转。为了让周总理身体得到进一步改善,治疗医生一直劝总理多休息,可国家的工作是忙不完的。1973年6月9日,周总理拖着病体走上了飞机,他这次的目的地是延安。这次虽然是陪同越南外交官员参观红色基地,但周总理没有忘记改善民生的大问题。
在同延安的领导干部吃饭时,周总理问出了自己的目标:延安能不能用三年时间变个样子,五年时间粮食产量翻一番?周总理对延安的看重,让领导干部们全都十分激动,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得到肯定答复后,周总理拿出茅台酒,给在座的每位同志都倒了一杯。在一起举杯时,周总理承诺道:只要你们完成了这个目标,我一定会再来延安!
这次来延安,周总理停留了22个小时,基本没怎么休息。6月10日上午10点,他便匆匆登上飞机赶回北京。就这样的高强度工作,周总理的身体怎么能好起来?
10月下旬,周总理的心脏病越来越严重,恶性肿瘤也再次复发,血尿现象愈发明显,急需要第二次手术治疗。但这次他依旧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一直拖到1974年3月12日,周总理才去做了第二次手术。
可这次治疗并不理想,手术结束后没多久,周总理病情再次复发,全程血尿,膀胱出血量从每天几十毫升上升到200多毫升,需要经常输血治疗。6月1日,由于病情加重,周总理住进305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总理依旧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将病房当作办公室,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而在住院期间,妻子邓颖超每天下午都会到医院陪总理散步聊天,有次在和邓颖超聊天时,深感自己生命无多,周总理向妻子提及了20年前共同做的决定。1956年4月27日,为了保护耕地,节省土地资源,毛主席、周总理、邓公等151名首长联合签名,承诺去世后以火葬方式安置自身,通过个人名义来倡导全国实行火葬。
当时对于这个倡议,周总理是发自内心支持的,他认为人死了便一切归于虚无,如果还霸占着活人的地盘,是私有观念的表现。所以早在1952年时,周总理便亲自指示,家里祖上的坟地如果能种植庄稼,可以分给民众们去种。
不过周总理虽然给了批示,但深受民众爱戴的他,家中祖坟根本没人愿意去平。直到1958年,在国家大建设时期,周总理又亲自给家乡政府写了封信,让政府不必顾忌,尽可平坟深葬。即便如此,周家坟地依然没人愿意处理。
1965年,周总理在与亲人们商议后,派出了一位代表回乡处理平坟一事。周总理特意叮嘱:别影响机耕,把棺木深埋到一米以下位置。因为总理的带头效果,国家掀起了“平坟还田”运动。
周总理对待家族坟地都这样毫无私心,对自己就更无私情了。在1956年倡议实施火葬时,周总理为更好贯彻领导人带头作用,不去劳民伤财,便和妻子邓颖超有过商议,做出了三项决定:一是不做遗体告别;二是不举办追悼会;三是坚持火葬,不保留骨灰。
如今深受癌症的折磨,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周总理有着自己的顾虑。他担心自己的请求不会通过,尤其对于不保留骨灰一事,他不想在死后仍占用后世资源,这也是一次移风易俗的变革,他希望能起到带头作用。不过因为深受人民爱戴,周总理也很明白这三个决定实施的难度。所以他还曾对妻子说过:无论什么决定,我们都要听从中央安排,服从中央指挥。
1976年1月7日,病重的周总理再次陷入昏迷状态,在医院的紧急抢救下,晚上11点左右,总理恢复意识,睁开眼睛看了看周围,只对身边仍在忙碌的医务人员们说了一句话:“我这现在没什么事了,你们去治疗其他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1月8日上午9点57分,在多次抢救无效后,周总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世时体重仅有61斤。接下来便是开头的一幕,当领导人们全部赶来后,邓颖超公布了周总理的三点遗愿。沉默了片刻后,在场包括李先念、邓公在内的诸多领导人都发声表示反对。如果他们同意了这三点遗愿,连遗体告别和追悼大会都没有举办,不仅对自己无法交代,对全国人民更是无法交代。
对此邓颖超同志并不意外,她也明确表示会服从中央安排。但不留骨灰是两人共同的约定,也符合周总理反对私有的观念,所以邓颖超并不同意否决第三点,在她的坚持下,这件事的最终决定权落到了毛主席那。
毛主席对于周总理的离世也是伤感不已,他认为周总理一生为公,清贫劳苦,理应受到最高规格的葬礼待遇。不过考虑到周总理的个人意愿,出于对老战友的尊重,毛主席决定同意最后一个遗愿,允许将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地上,让周总理能够融入这片他热爱一生的山河。
1月9日早上,全国人民都听到了周总理逝世的讣告,紧接着国旗降半旗,国内上亿人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中。也是这天,周总理的遗体告别仪式开始了。直到1月11日,告别仪式结束,乘载着总理遗体的灵车缓缓启动,在数十万人的送行下,总理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火化结束后,又举行了三天的公开吊唁活动。
1月15日,在追悼会开始前一个小时,邓颖超同志阐述了周总理的遗愿,她说:1956年,我和恩来同志都在中央倡导火化的倡议书上签过字,那时候我们就互相保证,死后都不保留骨灰!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变革,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也是一场变革。我们甘愿做这场变革的领头兵!现在党中央、毛主席同意恩来同志的愿望,不保留骨灰,对于我是极大的安慰......
对于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也非常想去参加,可此时他也是疾病缠身,甚至连行动能力也基本丧失了,在沉默了良久后,他无奈的对身边的秘书张玉凤感慨道:“我也走不动了!”其实毛主席之所以没去追悼会现场,最主要还是不想在这种日子里,再给其他人添麻烦。
追悼会正式开始后,邓公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中心位置,一字一句将怀念周总理的致悼词读完,从此周总理离开人间,永远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
晚上8点左右,周总理的骨灰被送到一架改装过的安-2飞机上,由高振普、张树迎等4位同志负责执行撒骨灰的秘密任务。之所以说是秘密任务,主要原因便是遵从周总理的遗愿,不想让人知道撒骨灰的具体地点,以免人民兴师动众的去搞各种纪念活动。这也是邓颖超同志没有亲自撒骨灰的主要原因。
20点15分,飞机起飞,不久后,总理的第一把骨灰被撒到了北京的上空。这是国家的首都,是总理办公生活了数十年的地方,留在这里,周总理能永远感受到祖国的心跳。
飞机又飞了一小会,到达密云水库上空后,第二把骨灰随风撒落。北京是座缺水的城市,为了保证首都的供水充足,在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这里建起了怀柔水库、密云水库等多座水库,尤其是可蓄水40多亿立方米的密云水库,承载了总理的心血,他想在这里静静守护着民生。
飞机继续向东南方向飞行,当到达天津海河上空后,第三把骨灰被撒落。天津南开学校是周总理的母校,在这里总理完成了思想启蒙,也是在这里,总理与夫人邓颖超相识。这里承载着总理太多深刻的回忆,也是他最好的归宿。
接着飞机继续向东飞行,当到达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后,机组人员撒下了最后一把骨灰。黄河是养育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母亲河,周总理选择最终在此回归母亲的怀抱!后来据参与撒骨灰活动的罗青长回忆说:“总理期望骨灰撒入黄河入海口,还有一层含义,他想要乘着黄河的波涛去往台湾海峡,他要在天上看着两岸和平统一!”
如今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足足45年时间,但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没有消失,而是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承下来,成为国家飞速发展的一大底蕴,这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致敬周总理!今后祖国的发展一定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