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略显焦虑的对我说:“今天我发现亮亮好自私哦!”
亮亮是同事的三岁孩子。
“怎么啦?说来听听。”
“昨天亮亮爸爸腰受伤了,亮亮让爸爸抱,爸爸说腰痛不能抱,就没有抱他。
今天早上,亮亮问爸爸腰还痛吗?
我们都觉得亮亮懂得关心人了,正感到欣慰,结果亮亮下一句话,让我们大失所望。
亮亮说:’爸爸,那你抱抱我呗!’
原来并不是关心爸爸,而是为了让爸爸抱自己,纯粹是为自己着想。”
听到这里,我笑了:“三岁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正常,这种行为表现跟他的认知心理发展是契合的。”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2到7岁这个阶段,他的认知特点就是具有自我中心主义和不可逆性,他只懂得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为自己着想,而不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这是由他的生理发展特点所决定的。他不可能想成人那么成熟,看问题那么全面。
作为成年人,我们不能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问题,更不能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他,甚至去批评他。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3到6岁的儿童,如果人格发展顺利的话,那么它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有自信和责任感,可是如果家长批评打压否定过多过度,他可能会形成退缩、压抑和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感。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给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妈妈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
千万不能责备孩子。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应该发挥示范作用。
首先肯定和表扬孩子懂得关心爸爸,知道问爸爸腰还痛不痛。这样的目的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知道询问对方的病情也是关心人的表现方式。
然后妈妈进一步对爸爸说:“你的腰伤才好,今天好好休息,家务活你都不需要做了,再巩固一下,彻底好了以后再干体力活儿。”
妈妈再对亮亮说:“我们让爸爸多休息一下,完全的恢复再抱你,好不好?今天让妈妈抱你好不好?”
亮亮得到了表扬,也得到了尊重,从妈妈的言行里也学会了怎样真正的去关心一个人,那么,他一定会愉快的接受妈妈的建议。在今后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会主动去关心别人,更加自信和有责任感。